圖為黃一為與團隊參加第20屆第二十屆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受訪者供圖 東南網7月18日訊(本網記者 陳詩婷 通訊員 王曉珠 曾飛炮)當2025年泉州中考高分的光環落在黃一為身上時,人們看到的是他782.1分的頂尖成績、各科近乎滿分的均衡表現,以及校足球隊長的活力身影。但在這份“全能學霸”的標簽背后,還有一段與“數學機械化”深度碰撞的科創旅程——來自泉州一中的這位少年用嚴謹的邏輯與不懈的探索,在幾何不等式的世界里,寫下了屬于青春的創新答卷。 從課堂到實驗室:興趣點燃科創火花 對黃一為而言,數學從來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在一次偶然的課堂拓展中,黃立老師提到的“數學機械化”——這個由吳文俊先生開創、能用算法解決幾何問題的前沿方法,像一顆石子投入他的腦海,激起了強烈的探索欲。“能不能用它來研究幾何不等式?”這個念頭,成了他科創之路的起點。 彼時,正值學業壓力漸增的初中階段,如何平衡日常學習與科創研究?黃一為的秘訣,是把對數學的熱愛轉化為高效的時間管理能力。他告訴記者,每天放學后,別人忙著刷題時,他會擠出1—2小時泡在實驗室,有時是啃讀吳文俊先生的著作,試圖理解“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運算”的核心邏輯;有時是和團隊成員圍著電腦,調試符號計算軟件的程序代碼。“就像解幾何題要找輔助線,時間分配也需要‘最優解’。”他笑著說,那段日子里,課本知識為科創打基礎,科創實踐又反哺著課堂上的邏輯思維,形成了奇妙的良性循環。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