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4日訊(本網記者 薛逸群 通訊員 盧丹芹 杜永會)去年以來,洛江區以雙陽街道朝陽社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廠區為試點,以區域化黨建為軸心,通過聯合打造“三個矩陣”、精準匹配“三張清單”,有效推動基層治理“精細化”、資源配置“精準化”、政策供給“精益化”,實現黨建工作從“單獨覆蓋”到“深度融合”、治理效能從“分散低效”到“協同高效”,進一步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強服務、促發展、優治理的質量和實效,打造“三區聯創”城市基層黨建區域聯建共同體。 “三官一律”專業服務隊提供矛盾糾紛化解服務。盧丹芹 供圖 打造紅色矩陣,推動基層治理“精細化” 洛江區成立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由掛鉤黨員區領導兼任協調委員會主任,建立街道黨工委統籌、社區黨組織主導、園區廠區小區黨支部引領、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的組織架構,推進黨的組織體系和治理體系深度融合、互融互促。組建 “紅色管家” 團隊,創新“一肩三責”管理模式,由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任小區黨支部書記、紅色業委會主任及園區黨建指導員,推動黨組織向治理末梢延伸。選派6名黨建工作指導員駐點幫扶,實現 “三區”黨組織覆蓋率從62%提升至100%。 “多虧了朝陽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幫助,解決了偉宏花園城路面塌方等歷史遺留問題,讓我們生活出行便利了很多。”雙陽街道朝陽社區偉宏花園城小區居民王先生滿意地說道。雙陽街道構建“1+3+N”協商議事機制——即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統籌,聯動社區、園區、廠區3方主體,吸納N個社會組織參與,以“四步議事”閉環流程推動“大事共議、要事共決、難事共解”。 秉持 “全域治理” 思維,通過整合“三區”陣地資源,將政務、便民、企業服務功能納入統一規劃。通過盤活“三區”公共空間5000多平方米,合理設置“三區”聯享空間、暖心驛站、心理輔導室和園區中央食堂等功能區18個,并投入20多萬元打造社區園區“連心橋”,推動陣地資源建設提質,年均服務超5000人次,實現“物理空間”向“治理空間”的轉化。 課后托管服務。盧丹芹 供圖 打造服務矩陣,推動資源配置“精準化” 洛江區通過召開座談會、進小區入企業訪談和微信群征等線下線上征集方式,區分園區、廠區、社區三個領域,各自梳理建立資源、需求、服務三張清單共41項。由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牽頭,通過精準匹配供需、明確服務團隊和服務事項,將“三區”需求轉化為具體服務項目12項,改變以往資源配置簡單化問題。 采取“群眾點單-組織派單-團隊接單-多方評單”全流程管理模式,創新“三區認領”模式,引導“三區”主體主動認領服務項目,以優質黨群服務助推城市有效治理,目前已完成暖新服務等心愿清單112個,惠及企業員工、社區居民等4500余人次。其中,園區、廠區認領助學助困項目12個,募集資金18萬元,惠及困難群體136人,形成“資源互補、責任共擔”的服務生態。 洛江區聚焦“共建共治共享”目標,以“友好”為底色,踐行“一核四微”工作法,推行微協商六步議事法,創新“駐點門診+流動巡診+線上問診”服務模式,成功化解“三區”矛盾 45 起(成功率98.6%);推行“善治積分”激勵機制,以積分兌換引導居民遵守“微公約”、參與志愿服務,實現從“被動管理”到 “主動共治”的治理自覺。 設立“零工市場”。盧丹芹 供圖 打造發展矩陣,推動政策供給“精益化” 洛江區通過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用工、租房、政策等信息互通。設立“零工市場”,為60余名居民對接園區、企業短期用工崗位,人均月增收2800元,實現 “居民增收 — 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 推動“以僑引才”,依托平臺和資源優勢吸引新僑人才,為僑商僑胞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務,數字經濟產業園2024年被授予首批泉州市“新僑創新創業基地”稱號。通過“三區”黨員共上黨課、共過主題黨日、共辦黨務培訓、各界人才共度“人才節”等多元形式,以黨的組織優勢打破區域壁壘、行業壁壘、信息壁壘,促進“三區”各支隊伍各類人才集聚、互動。 “我們通過‘紅色代辦’服務,優化升級營商環境。打造益企服務站,通過將涉企服務下沉園區,集成工商注冊、稅務咨詢、政策申報等全鏈條服務,縮短企業辦事周期40%,協調解決涉及企業變更、消防驗收等相關問題近20條,助力園區新增注冊企業7家,年產值突破5億元。”海絲數字城負責人說道。 洛江區通過推行“三區聯創”黨建工作機制,形成“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產城互促”的良性循環,為基層黨建與產城深度融合提供了創新范本。下一步,洛江區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深化基層黨建品牌建設,推動城市治理與民生福祉“雙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