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6日訊(通訊員 張鈺琪)近日,寧德市委文明辦來泉州考察交流,考察組走進惠安、石獅、鯉城,考察宗祠活化利用工作的經驗做法。 實地考察: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活化樣本 考察組首站抵達惠安縣,參觀省級傳統村落更新村、侯卿陳氏家風家訓館及鄭氏家廟,了解這些地方將深厚宗祠文化底蘊與現代社會治理相結合的多元路徑。 惠安縣更新村作為省級傳統村落,通過傳承侯卿陳氏歷史文化遺產、活化“侯卿十八游大鼓”非遺項目、依托宗祠常態化開展家風家訓教育和南音等非遺項目公益培訓活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融合,展現獨特文化魅力。侯卿陳氏家風家訓館設有講習所、華僑史館等多個館室,秉承“耕讀傳家、立身報國”家訓,結合文獻、族譜等,提煉適應時代的好家風;鄭氏家廟作為泉州市家風家訓館,吸納鄉賢和族親參與鄉村建設,通過開展豐富多元的文娛活動、搭建富有特色的家風教育平臺,推動優良家風入腦入心,形成和睦鄉鄰族親關系,助力新農村精神風貌形成。 在石獅市,考察組走訪了有越家訓文化交流中心、弘洋漁文化館及東埔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同探討宗祠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有越家訓文化交流中心以明清閩南古大厝為設計理念,傳承家教傳統,兼具古韻與地方特色,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人文景觀;弘洋漁文化館由東埔村村民自發籌建,以“漁村·漁業·海峽漁文化”為主題,系統展示石獅沿海漁業發展史及民俗風情;東埔三村文明實踐站整合周邊養老服務中心、祠堂等資源,形成集養老托幼等6大功能的服務集群。 在鯉城區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考察組了解到該祠堂作為泉州與金門、臺灣吳氏族人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促進了兩岸族親、鄉親交流,見證了兩岸血脈相連的文化淵源,其活化利用經驗為推動兩岸宗親交流提供了生動范例。 座談交流:共謀宗祠文化傳承新路徑 在座談交流會上,泉州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系統介紹泉州宗祠活化利用的實踐成果,分享泉州市活化利用祠堂載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思路和舉措。石獅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則分享石獅市活化宗祠利用的特色做法,如從縮短辦喪時間等村規民約入手,系統性推進文明鄉風建設等措施。 雙方圍繞“推動宗祠活化利用的難點”“推進宗祠改造為家風家訓館的政策制度”以及“新形勢下推進宗祠活化利用的有效舉措”等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共同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宗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路徑。 近年來,泉州市作為全國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試點市,立足區域民俗特色,著眼于活化祠堂載體,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使祠堂有了新功能、新內涵、新作為。通過傳承弘揚宗祠文化,充分挖掘祠堂根植基層、聯結群眾的優勢,進一步對其進行活化利用、創新發展,把一些祠堂打造為宣教場所、議事場所、公益活動場所,轉型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在守護文化根脈中培育文明新風,推動祠堂成為深化移風易俗、倡樹文明鄉風、推進基層善治的新載體、新陣地,走出了一條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基層治理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創新之路。其中,《泉州市:活化祠堂載體 文明新風浸潤人心》入選全國移風易俗優秀創新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