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發生針對學生群體的共享屏幕詐騙案件,不法分子利用學生防范意識薄弱的特點,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實施詐騙。近日,泉州市反詐中心發布預警,詳細梳理被騙案例并揭露共享屏幕詐騙手法,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增強防騙意識,提高防騙能力。 案例一 轉售物品 日前,一名12歲的初中生,在轉轉APP出售物品并在小紅書發布視頻時遇騙。一陌生人通過小紅書聯系受害人,聲稱要購買物品,隨后冒充轉轉客服,以未成年人無法在轉轉交易為由,要求通過客服換綁賬號。受害人添加客服后,被誘導通過“聯通云”會議共享屏幕,并拍攝父親的微信、支付寶賬號和銀行信息。客服謊稱受害人賬號高風險無法轉賬,需充值解除風險,誘導受害人下載“食行生鮮”APP,并充值3000元到指定賬戶。受害人從父親賬戶轉賬充值后,發現被騙。 案例二 模特試戴 17歲女高中生小高(化名)在小紅書平臺看到一個找模特試戴貝雷帽的帖子,她留言后被引導加入QQ群。在群里,受害人通過屏幕共享將淘寶賬號交給對方,豈料產生了兩筆訂單。對方稱操作失誤需退款,要求提供銀行卡信息,并進一步誘導受害人轉賬7800元用以測試銀行卡交易功能。受害人點擊對方提供的鏈接進入支付頁面,按照指示完成支付。當對方要求受害人重復操作時,其母親發現并及時阻止。 案例三 快手賣號 近日,一名14歲的初中生在快手平臺出售QQ賬號時遭遇詐騙。原來,受害人在快手平臺看到一條關于購買QQ賬號的評論,表示有意出售。買家誘導受害人進行線下交易,并通過快手發送二維碼,引導受害人進入假冒的閑魚客服對話。客服以資金安全為由,要求受害人下載webex會議軟件APP,并開啟共享屏幕功能。在共享屏幕狀態下,客服遠程操作受害人手機,查看并操作了其母親的支付寶賬戶,導致30184元被分多次轉走。 案例四 微博求票 不久前,一名17歲的高中生因要購買展覽會門票,在微博上發布求票信息后被騙。騙子通過微博評論聯系受害人,發送支付鏈接騙取其支付70元后,以卡單為由誘導其聯系客服退款。客服要求下載webex會議軟件APP,并通過共享屏幕查看受害人微信、支付寶支付信譽分及銀行卡信息。隨后,騙子再次發送鏈接,誘導受害人支付699元,并以未成年無法退款為由,進一步誘導受害人找朋友操作,致使其朋友也被騙500元。 揭秘:騙術大多有跡可循 泉州市反詐騙中心民警分析,這些案例中詐騙分子將受害人引誘至可共享屏幕的會議軟件,騙取受害人及其家人的個人信息、銀行卡等,或者引導至其他鏈接處打款、消費。騙子使用的招術大多有跡可循。 先是偽裝身份獲取信任。詐騙分子通常會冒充公檢法、銀行、電商平臺客服等身份,利用事先獲取的個人信息編造理由,對受害者實施精準詐騙。他們通過電話或網絡聊天工具與受害者取得聯系,以各種理由(如賬戶異常、涉嫌洗錢、商品質量問題等)騙取受害者的信任。 誘導下載共享屏幕軟件。在獲取受害者信任后,詐騙分子誘導下載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會議軟件,如Zoom、Teams、騰訊會議、QQ、釘釘等。這些軟件多數可以通過正規渠道下載,但詐騙分子往往會通過發送不明鏈接或二維碼的方式誘導受害者下載。 開啟共享屏幕竊取信息。詐騙分子以指導操作、核實信息等各種理由要求受害者開啟屏幕共享功能。一旦屏幕共享開啟,受害者手機上的所有信息(包括輸入的密碼、收到的短信驗證碼等)都會同步顯示到詐騙分子的設備上。詐騙分子會利用這些信息,迅速盜取受害者的錢財或進行其他非法活動。 提醒 拒絕陌生人屏幕共享 警方提醒市民注意以下幾點: 保持警惕。對網絡上的陌生人和未知鏈接,保持高度警惕,切勿相信。 核實身份。遇到自稱是公檢法、銀行、電商平臺客服等身份人員時,要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其身份。不要輕信其額外要求,如提供個人信息、轉賬等。 拒絕屏幕共享。陌生人要求下載屏幕共享軟件或開啟共享屏幕功能時,堅決拒絕。正規機構或平臺不會通過屏幕共享的方式核實信息或解決問題。 保護個人信息。不要泄露個人信息、賬號、密碼和驗證碼等敏感信息。 選擇正規渠道。購買商品或交易時,要選擇正規、知名的平臺,在平臺內完成交易,不要輕信陌生人的線下交易請求。 及時報警。一旦發現被騙,要立即報警并保留相關證據。(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廖培煌 通訊員 白炯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