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說過:“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識字的教學過程是非常枯燥無味的。為了完成這一項目標,作為教師要先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傳授學生科學的識字方法,才能進一步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和培養孩子識字的能力。 一、 激發興趣——快樂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和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學生們愿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時,通常將生字稱為“生字寶寶”或“小調皮”,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著變成了交朋友。這么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教學中,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和稱呼,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 變換形式——“玩”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如在教學新課程“一年級下冊的《小青蛙》”時,把“蜻、蜓、螞、蟻、運” 這五個生字做一個貼字的游戲。貼字游戲分別有部件組合和圖文組合。部件組合就是將字拆成兩部分,分別貼出來,小組進行合作,幫部件找到家。看看哪一個小組又快又準。圖文組合是課前讓學生們對本課的一類字和二類字做出卡片,配上鮮艷的顏色和可愛的插圖,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課堂上通過男女讀、小組讀、充當小老師帶讀等各種讀詞語的方式,學生們沉浸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很快變記住了一大部分的字。 三、 教給方法——學會學 教學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而結果則以靜態形式存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識了字,就要學會運用。用多了,就能孰能生巧。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以達到識字的根本目的。如在學完漢語拼音后,我設立了“每日一句”的活動。老師每日在黑板上寫上一句句子,讓學生去認、去說。隨著識字量的增加,變成全班輪流,每天一人寫一句句子,老師也寫一句,無形當中每日都在增加識字量。每日的作業都讓學生進行抄寫,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寫得很慢,很多字都不認識,但是經過了半學期的訓練,學生們不僅抄寫作業的速度變快了,而且對于字的結構和筆順也有了一定了解。 四、鞏固方法——實踐學 我們的世界是一本書,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學習。生活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識字資源,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外,還會通過和父母、同學、網絡中,認識很多很多的漢字。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有意識地和學生灌輸“生活即是識字”。同時,在語文學習中經常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比如在剛開學的班隊課中,我讓全班互相認識同學的名字,這樣不僅增進了感情也認識了很多漢字。周末的時間布置特別的作業——收集你看過的門牌、廣告牌、商標等,在班隊課上分享展示。學生們通過學習資源的分享,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認字,認字不再是一個枯燥的過程,而是充滿感受到這些字是生活氣息的。 童心純真,童心無邪。孩子們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卻閃耀著智慧的光華。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能以滿腔的熱情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出隱含在漢字中的童趣,那么識字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而會成為一種樂趣。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 3.《小學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