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高職院校分類發展 創建中職特色校 抓內涵促融合,增強高校服務能力和職業教育適應性。支持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做好省“雙一流”項目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泉州市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平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推進華僑大學物聯網產業學院、泉州師范學院綠色化工新材料產業學院等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支持黎明職業大學國家“雙高計劃”項目建設;落實省“雙高計劃”,建設3—4所省級高水平職業院校和一批省級高水平專業(群)。 廣泛合作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力爭試點數達到300個左右,覆蓋泉州市重點產業;整合已成立的職教集團、職教聯盟資源,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組建1—2個產教融合聯盟(集團)。對接全市18個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路線圖,落實泉州市職業教育“正面清單”專業,重點建設一批省、市級緊缺、重點專業(群)。在保持中等職業學校達標校全覆蓋的基礎上,創建泉州市中職特色校8—10所。 籌劃泉州教育云平臺 推進民辦教育分類改革 抓創新促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地落實,積極探索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 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開展義務教育階段人工智能教育試點校遴選工作。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常態化應用?;I劃建設泉州教育云平臺,推進在線教育一體化平臺建設。完善民辦學校年度報告和年度檢查制度,推進民辦教育分類改革。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違法行為,探索建立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資金監管制度。改革對縣教育年度評估項目設置,開展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辦園行為等督導評估。 堅持師德第一標準 試點開展中小學校長職級制 抓師德強技能,打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堅持師德第一標準,健全長效機制,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公布新一批泉州市優秀教師。試點開展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培養一批具有泉州特色教學和管理風格的專技型校長、教師。繼續實施名師培養工程和教育“領航團隊”培養工程。完善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扎實開展融合教育師資培訓、鄉村師資培訓等專項培訓工作。開展教育系統教師教學技能競賽,持續提升青年教師教書育人水平。繼續實施“桐江學者”獎勵計劃,支持高校引進、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領軍人才。 加強學生手機管理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科學有序,抓好春季開學工作。從3月9日起,各高校、中職學校將陸續開學。要抓緊完善春季學期開學返校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落實好錯時錯峰、分期分批要求,做好課程銜接及教學安排,上好“開學第一課”。各地各校要慎終如始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將安全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區協同育人機制,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關注學生思想狀況,主動回應心理、情感訴求,切實預防違法犯罪現象發生。要加大校園周邊綜合治理力度,深入開展防范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深化網絡環境專項治理,加強學生手機管理,落實校車安全管理要求。 推進新中考新高考落地 穩妥有序推進招生制度改革 今年首次實施“新中考”“新高考”,應穩妥推進其平穩落地。全面總結分析新高考適應性考試情況,把一整套流程全真模擬到位,有針對性地查缺補漏,為實戰積累寶貴經驗。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教研工作體系,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新課標、新教材研訓,加強新高考選課走班教學管理、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等研究與指導。出臺《泉州市普通高中新高考學科教學質量監測方案》,建立泉州市普通中學學業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普通中學學科教學質量監測統考、統改與質量分析,建立質量監測、反饋與指導系統。 同時,做好小學、幼兒園招生預警工作。各縣(市、區)要加強對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的預測分析和摸底調查,出現常住人口中適齡兒童逐年增加、學位供給緊張的情況,應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提示,合理引導家長預期,同時加快學校規劃建設,有效增加學位供給。對有變化調整的政策,要提前做好預警預告,確保今年秋季小學、幼兒園招生工作順利進行。 (記者 曾聰虹/文 刺桐幼兒園/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