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分享區域發展成果 ——專家學者持續熱議“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參與會務工作的華僑大學志愿者巧遇出席探討會的華大校長賈益民 (陳曉東 攝) 發言摘登 昨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圓桌會議繼續舉行。在“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議題中,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推動“一帶一路”構想實現、構建命運共同體的主題,發表了各自看法。與會代表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基于海洋文化的重大構想,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發展實踐,也是一項龐大持久的工程。參與國必須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注重求大同,通過互聯互通、民心相通來實現共建合作,長期分享區域發展帶來的成果。 □本報記者 溫文清 莊建平 避免功能重疊體現區域特色 李鴻階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國內各省市(區)在“一帶一路”上的定位如何?“一帶一路”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我認為,在實施方面應有特色。各省市(區)一要避免功能重疊,二要體現區域特色,三要具備比較優勢,四要重視通道和走廊建設。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問題,各個省市(區)之間要發揮特色,做好分工,要規劃銜接,突出重點,認真做好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科學界定各自的角色和職責。此外,要整合資源、聯動發展,大家不是爭項目、爭資源的競爭關系,而是一種聯動發展、統籌協調的關系。 保護水下遺產傳承海洋文化 余興光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 水下文化遺產是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運用現代海洋探測技術,對沿海的水下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建立規范化的水下文化遺產探測保護技術體系,不僅可為我國海域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及科學指導,而且對研究復原我國航海、貿易、造船、陶瓷等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有益于弘揚我國海洋文化、促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讓沿線各國共享發展成果 M·胡馬云·卡比爾 孟加拉國企業研究所副所長 “一帶一路”是一個很好的倡議,作為通過協商和建立共識來實現經濟發展的手段,這一舉措在原則上得到了孟加拉國的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既有文化歷史背景,還有地理上的背景,可以將各國的發展程度慢慢靠攏,讓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共享發展成果。當前全球化背景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國際社會問題,都應該由各國聯合解決。可以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正是在這個正確的方向上邁出了卓有成效的一步。 形成開放式國際經濟合作帶 賈益民 華僑大學校長 實現“一帶一路”構想,應以國際經貿合作為核心,以海上運輸通道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以沿線的重點港口、中心城市、資源區塊、產業園區為重點支撐,以海洋捕魚合作為牽引,以人文旅游交流為紐帶,構筑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形成開放式國際經濟合作帶,形成具有強大產業聚集效能的經濟走廊。以這種利益交融、互利共贏的一體化伙伴關系,來緩解周邊矛盾,維護通道安全,獲取戰略支點,拓展發展空間。重點打造東南亞港口與西南陸地的通道,連接“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 打造新的區域合作模式 王玉主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建設與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共同合作,不是中國一方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打造亞洲地區新的區域合作模式。長期以來,亞太的發展實際上在試圖復制歐洲模式,比如東盟,從自貿區,到互聯互通,到共同體。但是也要看到,歐盟的文化和基礎設施的一體化程度是很高的。東盟與歐盟不同,即便是沒有了制度的障礙,東盟各國僅要實現物理的聯通就很困難。中國要和周邊國家和地區真正實現一體化,就不要去拷貝西方模式,而要結合我們的實際,讓這些互聯互通真正鏈接到區域的產業鏈上來才有意義。 實現中國—東盟“鉆石十年” 張建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 對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實施有幾個建議:與東盟國家就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戰略共識,建立國家領導人對話機制;與東盟國家合作制定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長期戰略規劃,建立中國—東盟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交流機制,使得雙方財政、貨幣、競爭政策協調配套;加強與東盟國家的人文交流與教育科技合作,培養一批國際化人才;加快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統籌雙邊與多邊、區域與次區域合作,再造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輝煌,實現中國—東盟的“鉆石十年”。 華僑華人積極尋找投資結合點 吳亮泰 泰國豐泰國際集團董事長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下,新能源產業迎來新機遇和發展空間。充分利用“21世紀絲綢之路”帶來的發展平臺和機遇,與沿線國家深化合作,大力實施汽車產品出口戰略,推動汽車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華僑華人可根據所投資的領域及所在國的發展戰略,尋找結合點。華僑華人有著熟悉當地法律環境和商務運營方式、了解所在國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需求等優勢,可積極推進新能源產業在東盟等國的認證,創造和諧共贏的合作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