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驅動書寫泉州速度 從7月30日一錘定音,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文化藝術作品植入開工,由一個普通的市民休閑公園,提升為一個高水準的“海絲”主題藝術公園,到11月8日正式開園,時間僅用了100天,速度十分驚人。 這樣的速度,源于泉州人對建成藝術公園的巨大熱情和創造,也源于這座城市骨子里血液中對文化和藝術的熱愛,以及一份責任的擔當、使命的履行—— 人員和設備投入在所不吝。綠植鋪設現場,同等規模工程僅需5名技術人員,這里增加到20多人,工人也由一般標準的50多人,增加到200人之多,連平時無需坐鎮的技術型女股東,亦常駐現場統籌指揮;承建“紅房子”的省五建,僅現場管理人員,從10多人增至40多人。“不僅公司的精干力量基本都抽調到這,公司高層還三不五時巡場,自發成為編外的工程人員。” 白加黑、“5+2”的施工制度成為常態。“人員三班倒,機器24小時連軸轉。”管理人員們坦言,工程全面展開后,每天太陽沒升起就出發,月到天心方回家。到最后的沖刺階段,組雕群現場施工負責人曹振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的三天三夜,自己只睡了12小時,只為以身作則,將正能量傳遞給現場的工人,把工程的完美堅持到完工那一刻。 創新的施工方法應運而生。門窗、吊頂、木棧道、涂料、水電安裝……一待基礎完工,所有可以作業的平面同步展開作業;“出磚入石”山墻所需的閩南味紅磚和條石,采用廢棄老屋的舊料,既節省時間,又凸顯古意;成片的木格柵,想方設法聯系到可以預制的浙江廠家,既專業,又加快了進度;就連建筑師的助理們,也一改平時不時“空降”的慣例做法,成為12小時駐扎現場的“值日生”,隨時優化設計、修正失誤,將設計與施工間來來回回的隔空探討,變成了面對面的現場辦公。 為了省些往返的時間,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工人們甚至還將午飯和晚飯的地點,從駐地挪到了工地,吃飯時間圍在一起說說笑笑就已是最好的消遣和休息。 這100天當中,所有參建人員自覺萌發的情懷之舉,令人動容—— “從看到圖紙那一刻,我們就喜歡上了這座公園。本土建筑企業參建這樣世界級水準建筑的機會不多,我們倍加珍惜。為了讓全亞洲和海絲國家的賓客們如期見證和分享這座泉州名城的新公園,我們加班加點也無怨無悔!”省五建人這樣表達心聲。 “這個作品我們要拿去參加國際比賽,不僅要做好,更要按期交付,無愧泉州的重托。”外援隊伍這樣樹立目標,激勵自我。 就這樣,從上到下、從設計到施工,所有的環節、所有的領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藝術公園一天一變化、三天大變化。縱使是全程親歷公園從構想到落實全過程的文化部工作人員,都為這么短時間內,一片荒地上如愿造就的美妙情境所震撼。 |
- 2015-11-08“海絲情懷”美術作品展開幕 惠女題材真火爆
- 2015-11-08泉州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開園 展示絲路國家文化精華
- 2015-11-10泉州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泉州城市新會客廳
- 2015-11-11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盛大開園
- 2015-11-11泉州海絲藝術公園:海絲新景觀 文化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