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鏡記》對方言有重要價值 ——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建設 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建設對明代刊行的閩南方言戲文《荔鏡記》里的詞語進行了考釋。他認為,《荔鏡記》是現(xiàn)存最早的正式刊行的閩南方言戲文,篇幅較長,提供的語料十分豐富,所以對閩南方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因為明刊閩南方言戲文強調音準重于字正,用字顯得較復雜,既有同音或同義替代,又有省旁或省筆字、簡體字,還有方言字及符號字等,所以對《荔鏡記》戲文中的部分方言詞語進行考釋,有利于人們的閱讀和研究。 在報告中,王教授重點挑出了“底”、“熟事”、“畢”、“通”等20個方言字詞進行了考釋,便于人們更加透徹地理解這些字的本義。 陳三五娘故事應是民間文學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社長 鄭國權 來自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的鄭國權社長,則從《繡巾緣》、《青梅記》入手,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陳三五娘傳說的來由。鄭社長表示,他更傾向于陳三五娘的故事是傳說,是民間文學,而不是真人真事。 鄭社長認為,陳三五娘傳說及其后的《荔枝記》、《荔鏡記》系列戲文,開頭的投荔部分可能都是源自紀實類小說《繡巾緣》,其后的磨鏡、破鏡和賣身賠鏡的關鍵情節(jié),則是借鑒宋元南戲《青梅記》,在經過許多無名氏的用心培育、添磚加瓦,最終成為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 鄭社長表示,《繡巾緣》是以繡巾荔枝為主要媒介構成這段姻緣,并以繡巾來命題;《荔鏡記》也是以手帕(繡巾)荔枝為媒介。《荔鏡記》的前本叫《荔枝記》,更是直接以荔枝為名?!独C巾緣》中的陳璠,三王子,《荔鏡記》的陳伯卿,排行第三,稱陳三;《繡巾緣》中的五娘、憶春,《荔鏡記》叫五娘、益春,只有憶與益一字之差;林大鼻大名則完全相同,只有其正名林豹與林大有別。至于《荔枝記》、《荔鏡記》的“磨鏡”、“破鏡”等情節(jié),鄭社長認為它是以宋元南戲一部早已散失的《青梅記》為藍本的。 傳說基于閩粵地區(qū)自由傳統(tǒng) ——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 吳榕青 韓山師范學院的吳榕青教授,則對明代《荔鏡記》提出了新的解讀。他表示,自己通過客觀地閱讀文本,并結合其地域的歷史文化背景,發(fā)現(xiàn)陳三五娘男女兩情相悅,以至私奔,不是陳三、五娘對傳統(tǒng)社會的一種挑戰(zhàn),而是基于原來華南閩粵地區(qū)歷史以來男女私情比較自由傳統(tǒng)的一種延續(xù),與逐漸納入大一統(tǒng)的儒家禮俗發(fā)生強烈沖突,兩人私奔后與地方司法處置的一個真實個案。 |
- 2014-12-10泉州3項目成第四批國家非遺 陳三五娘傳說入選
- 2015-05-2978歲蔡婭治:丫鬟變小生 反串一演就是半世紀
- 2015-07-24遇見陳三五娘傳說:古今多少藝術 共話這荔鏡奇緣
- 2015-09-19看陳三五娘講古終極對決 威遠樓廣場來者有禮
- 2015-11-03百年歌仔戲冊說唱陳三五娘 折射閩臺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