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臺灣 就傳演陳三五娘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教授 林珀姬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的林珀姬教授,在研討會上詳細介紹了臺灣地區《陳三五娘》研究的相關情況,并且從文獻史料角度探討了臺灣的南管音樂發展。林教授介紹,陳三五娘故事發生在潮泉兩地,它隨著先民流傳到臺灣,從目前可見的文獻記錄中,至少百年前民間就普遍傳演各種陳三五娘戲劇作品,至20世紀末,臺北教育部門甚至將陳三五娘故事納入學生的鄉土教材。 林教授表示,由于陳三五娘故事,是七子戲演出的重要劇碼,因此南管音樂中也保存了其眾多曲目。林教授在報告中論述了陳三五娘在臺灣學界的研究成果及在不同劇種的演出,以及臺灣保存的手抄本中陳三五娘曲目與有聲資料。“應當說在臺灣,陳三五娘故事劇本、音樂及其他表演藝術相關的研究成果,是相當豐碩的。” 對臺灣民間文化發展 有重要作用 ——泉州師范學院教授 黃科安 研討會上,泉州師范學院黃科安教授,就關于臺灣“陳三五娘”俗曲唱本的“在地化”特征進行探討。黃教授認為,從清末到民國初年,陳三五娘的俗曲唱本擴散流播至臺灣地區,在臺灣民間文化發展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作用和價值,要從“不變”與“新變”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是“不變”。這些陳三五娘的俗曲唱本通過臺海兩岸書商的運作,將大陸版的俗曲唱本帶進臺灣,或直接借助當地出版社的翻印,在底層大眾中不斷地播散影響,從而為保留俗曲唱本的本真生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另一方面是“新變”。陳三五娘俗曲唱本的活靈魂,就是“活”在底層大眾“口口相傳”之中,這種文化傳承必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大眾趣味的位移,而發生不可避免的“在地化”現象,體現出底層大眾當下文化的“新變”特點。 |
相關新聞
- 2014-12-10泉州3項目成第四批國家非遺 陳三五娘傳說入選
- 2015-05-2978歲蔡婭治:丫鬟變小生 反串一演就是半世紀
- 2015-07-24遇見陳三五娘傳說:古今多少藝術 共話這荔鏡奇緣
- 2015-09-19看陳三五娘講古終極對決 威遠樓廣場來者有禮
- 2015-11-03百年歌仔戲冊說唱陳三五娘 折射閩臺文化交融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