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塔上有的浮雕石面如酥油餅般脆弱 【十年一劍】 沈陽:怕不了解的人對塔身二次傷害 “我在30年前就開始對東西塔的調研了。”沈陽可以說是泉州人的老朋友了,“東西塔對泉州非常重要,每次對塔身的保護調研都是慎之又慎?!?/p> 沈陽說,近十年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多次牽頭調研,他帶著團隊的同事來了又來。為了保留最完整的東西塔信息,他們曾為雙塔做了詳盡的三維激光測繪;為了研究填補勾縫的方案,他們自己上陣,用油畫刮刀、油畫筆清理勾縫,拿著針筒將配比好的糖水灰注入勾縫,長時間監測材料的穩定性,“東西塔太寶貴,每次調研,都是團隊的人自己動手,不假手他人,怕不了解情況的人會對塔身二次傷害?!?/p> 陳青:三四年實驗比對調配勾縫灰 1999年是陳青第一次看到東西塔,“塔身外墻石頭的表面已有些損壞了,但不妨礙塔的美麗。”那年她第一次進入塔內,沿著塔外窄窄的走廊把每層外墻的石頭看個詳細,“當時最想看的是塔外的石頭浮雕,并研究石頭表面風化的情況,在印象里,那時塔內相對平整,病癥并不很突出。” 2006年她同沈陽一起,參與了東西塔的調研保護,主要負責石頭之間勾縫灰的研究。這次登上東西塔,塔內的漏水已較為顯著,“塔內石塊沒有石刻,漏水的地方都已經出現了空鼓和起翹,將勾縫填齊,防漏水很關鍵。” 此后,她花了三四年時間,專門做勾縫材料的各種配比實驗,比對各種數據。終于選定使用傳統的蠣殼灰作為勾縫材料,并對配方比例做了最精細調整。 2014年,帶著這個全新的勾縫材料,她和調研團隊一起,用針孔注射入選作實驗的勾縫內,并對這些勾縫進行了2年的觀察。“這種傳統的方法,是目前發現的填補東西塔最成熟的材料了,也是本次修繕的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