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自信 保護 ——三位專家眼中“海絲文化”發展的關鍵詞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范迪安作主旨演講。 東南網12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王敏霞/文 周明太/圖)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歷史之路,更是一條發展之路,在歷史中鏈接著中外各國貿易的往來,同時也充當著文化使者的角色,使得絲路沿線各國特有的文化藝術交融發展。 11日,以“共享的價值——藝術在海絲文化中的多元發展”為主題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在泉州開幕。數十位中外頂尖藝術家、學者、文化名人齊聚,暢所欲言,分享觀點,貢獻智慧,從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文化當代表達、文化多元化等角度,詮釋求同存異、包容發展的理念和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 對于擁有多元文化遺產的泉州來說,這次論壇帶來的啟發和促進,也將成為揚帆前行的動力源。 關峽:創造之新盤活海絲文化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文化一直都是真正貫通“絲綢之路”血脈和經絡的重中之重。而創新也讓海絲文化徹底活起來。 北京時間12日,泉州南音藝術家蔡雅藝登上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在大型交響合唱《長安門》中演唱第三部分《出漢關》,向世界演繹泉州南音。據出席論壇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作曲家關峽介紹,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長安門》是印度裔奧地利指揮家、作曲家維杰·烏帕德亞雅應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創作的。 雖說近年來中外合作交響樂并不新鮮,但是由外國作曲家操刀并不多見。關峽說:“文化創新力的新是基于中華民族的推陳出新,是吸收融合之后的創造之新。”因此,當南音的講述與傳播已不再是中國作曲家近乎形單影只的自說自話時,這顆“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為何選擇南音和交響樂的結合作為音樂文化上的一個切入點?在關峽看來,早在2009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音,不僅流傳在閩南地區,而且流傳在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國家,形成了一個約5000萬講閩南語的南音文化圈,是聯系海內外同胞的重要紐帶之一。 “南音交響是國家交響樂團這兩年的重中之重,我們會精選組合,最終打造一臺可以代表中國的南音交響,希望有機會把南音交響帶到泉州,通過互聯網傳播到全球?!标P峽說,創新首先要搞清楚何為新,不是刻意為新,而是思想之新,是基于民族的創造之新,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通。 王仁杰:交融學習不忘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時代,不同的文化不但要交融學習,也要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著名劇作家、福建省文史館員、一級編劇王仁杰看來,盡管戲曲充當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軍,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觀眾的歡迎,但是依然不盡如人意,“一是對外演出,相當一部分是以武打戲,很多中國的優秀傳統節目未能夠介紹給外國觀眾;二是大多數觀眾是當地的華人華僑,洋觀眾相對來講比較少;第三這些演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演出。其主要原因除了東西方的文化差距以外,我們戲曲工作者也缺乏自信”。 在論壇上,王仁杰說起了梨園戲和法國藝術家之間的故事,說起了《董生與李氏》在法國巡演時的轟動,說起了法國戲劇家對梨園戲的情有獨鐘……在這個故事里,古老“非遺”戲劇成為中法交流的新橋梁,“從明萬歷年間梨園戲班東渡琉球演出,到世紀之交梨園戲登上歐美最頂尖的藝術殿堂,再到如今梨園戲被法國作家加以改編,梨園戲折射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通。這說明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有著跨越時空與文化差距的藝術魅力”。 王仁杰說:“西方國家的審美水平和文化很多元化,對外來藝術的接受程度之高,出乎了我們的意料。只要我們拿出體驗獨特,體現獨特的民族特色,中華文化精神的作品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p> 王仁杰認為,泉州梨園戲這個小小的劇種漂洋過海,依然海闊天空。在21世紀的今天,包括莆仙戲、高甲戲在內的眾多福建古老劇種,更應該走向世界,“美和愛,沒有國界,沒有差別”。 謝小銓:文物保護勾連歷史未來 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海絲歷史上提供了一個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自由開放的城市范式,在這樣歷史輝煌的基礎上,做好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締造今日,開創未來,這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從海絲文物出發所勾連的歷史與未來。 在論壇上,謝小銓從德化白瓷說起海絲文物的保護。今年11月,國博舉辦了一場德化白瓷展覽,集中展示了106位當代德化白瓷藝術大師181件作品,“這個展覽的名字叫‘絲路的使者——中國白再出發’,既簡明地概括了德化白瓷的歷史與現代,也肯定了德化白瓷在海絲的地位,并形成了一種能夠代表中國瓷器制作水平的符號,再出發則預示著德化白瓷在21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的再次揚帆”。 在謝小銓看來,文物既是歷史和文明的記錄,又是我們能夠展望未來,暢想未來的基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保留古代海絲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同時,更凸顯了一種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上以推動世界聞名交流互鑒立足于向外傳播優秀中華文化,也積極向內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理念,這應該是新時代海絲文化的理念。新海絲文化是互動交流的開放狀態,不僅是國內區域間的交流,更是國家間的互動,以此符合當代世界文化和諧共生的歷史潮流”。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古代交流通道,泉州是見證者,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區域,其歷史地位和價值是有目共睹,然而站在21世紀的今天,泉州如何從文化和藝術的角度溝通世界,溝通民心,參與到新時代海絲建設中,這才是更有價值的思考。”謝小銓說。 |
- 2017-12-12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啟動
- 2017-12-12德化:探尋“瓷幫古道” 邂逅新“瓷路”
- 2017-12-12“重走海絲之路·助力泉州申遺”攝影大展開展
- 2017-12-122017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全面上線”
- 2017-12-12獻禮海絲! 異域風情舞蹈“快閃”泉州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