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祈風(蔡永懷/攝) 國際木偶節(jié)精彩紛呈 向海而歌 泉州搭建文化交流平臺 文化傳承與藝術交流無國界。 “今天,我們在泉州這座‘海絲’城市討論藝術的交融與創(chuàng)新是非常應景的,因為早在千年以前,泉州就是東西方文化密切來往的見證……”誠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fā)展論壇上的這段演講,跨越千年光陰,泉州這一海絲重要門戶城市再度敞開懷抱,為沿線國家搭建文化交流平臺。30多個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加盟”,使泉州人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也讓更多中國聲音、泉州元素得到傳播。 當天僅論壇就吸引了來自德國、法國、美國、烏克蘭等國家以及北京、上海、臺灣等地的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泉州,圍繞“共享的價值——藝術在海絲文化中的多元發(fā)展”主題,詮釋多元文化魅力,縱論“海絲”文化魅力。 中外藝術大咖對泉州“海絲”文化底蘊贊嘆不已,溢美之詞無數(shù)。 “‘泉州’是一種精神的象征,象征著中國人陽光、開放、勇敢的精神。”上海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理事長、香港中國通出版社社長爾冬強毫不懷疑地說,他每次看到“泉州”,覺得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城市物理空間的概念,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象征著中國人陽光、開放、勇敢的精神,讓他想起中國的先民跨海巡洋的故事。 而德國歷史博物館(柏林)前任主席、柏林自由大學榮譽教授亞歷山大·科赫則認為,“真實性、原汁原味是博物館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未來博物館必須要學會講故事”。“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是見證者,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區(qū)域。”談到泉州在古代海絲交流方面的地位時,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更是給予高度評價。 論壇形成了一次難得的跨時空、跨學科和跨文化的學術交流,這種場景讓人想起古代泉州“滿街都是圣人”的氣息,各位專家嚴肅的學術思考和學術探究具有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的作用。 |
- 2017-12-15“2017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活動巡禮之二
- 2017-12-16以藝為媒共享文化盛宴 最大規(guī)模中東歐表演團獻藝泉州
- 2017-12-16匯聚古老元素的非遺項目 “文都記憶”引市民圍觀
- 2017-12-16五千人參與 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動舉行
- 2017-12-18海藝節(jié)綜述:牽起面向世界民心相通的文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