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 惠安在行動”系列報道六: 惠安東嶺:樹典型立新風 移風易俗暖民心 東嶺鎮移風易俗示范村許山頭村充分利用戶外墻傳播鄉風文明 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東南網7月24日訊(本網記者 傅心玫 陳培源 實習生 王曉镕 通訊員 柯碧田)舊風陋俗常改常新,鄉村喚起文明新風。近年來,惠安東嶺鎮以全縣深化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為契機,引導轄區多個村莊積極踐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尚,大力推行文明敬香等移風易俗做法,營造良好的移風易俗工作氛圍。 許山頭村:樹立典型 引領鄉風文明 在東嶺鎮許山頭村,有一筆特殊的教育基金,資金來自于村民簡辦喪事或喜事節省下的費用,用于村內學校進行獎教獎學。許山頭村村主任許欽山告訴記者,自去年5月1日村黨總支、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通過《移風易俗村規民約》以來,村兩委成員與老協會理事積極入戶宣傳相關政策,加強勸導,與村民簽約喪事辦理承諾書,得到了村民的響應。 村民余錦章是一名退休教師,他在生前托囑親屬嚴格遵守喪事簡辦的理念,并從辦理喪事的資金中節約一部分捐贈出來給學校,在老人去世后,家人將喪事簡辦,節省出5000元捐贈給東嶺鎮第二中心幼兒園。許欽山感慨道,老人這一慈善之舉在村里引發好評,成為移風易俗獎教獎學的一大典范,這一做法也帶動了多戶村民,村中漸漸興起良好風尚。 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理念已經得到村民的認可,但是喜事新辦倡議卻收效頗微,許山頭村黨總支書記許燦河介紹道,不少村民認為辦喜事就應該風風光光、體體面面,大家都在講排場,攀比現象嚴重。村兩委干部經過討論,一致認為倡導喜事新辦的工作如果要做好,必須入戶與村民當面溝通,進行交流。隨后,村干部分別入戶,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向村民闡釋喜事簡辦的意義。在村兩委與老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村民許發明提出將為兒子操辦婚事的錢捐出2萬元給東山中學獎教獎學基金會,村民許榮彬也將為孫子置辦滿月酒的錢捐出2萬元,為村里喜事新辦倡議作出表率。喜事新辦改革在許山頭村開了個好頭,也為東嶺鎮移風易俗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喜事新辦樹立起典范的同時,文明敬香的良好風氣也在村里漸漸擴散。位于許山頭村的瑞集巖寺周邊綠樹環抱,花草簇擁,杏黃色的院墻與綠樹叢交相輝映,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到此敬香。寺里住持釋法行表示,寺廟建筑多為木結構,以往敬香時經常有人燃放鞭炮,點燃大量金紙,留下了著火的隱患。在移風易俗倡議推出后,釋法行決定以此為契機,推行文明敬香。今年3月以來,瑞集巖寺安排了30名志愿者,在寺內輪崗,對來往信眾進行勸導,禁止燃放鞭炮,點燃金紙,同時,寺內多個香爐也封起了口,以防有人偷燃偷放。經過三個多月的勸導,如今寺內燃放鞭炮與金紙的行為已不存在,文明敬香的規范得到了本村乃至外地信眾的理解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