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宋元時期產品在器物的釉色、器型和裝飾紋樣等方面彰顯大氣、包容與開放的時代藝術之美;古窯址見證了泉州海洋貿易的興盛 社區展館為民眾介紹東門窯址的沿革情況 核心提示 東門窯址,位于今天的泉州市豐澤區華大街道城東社區內,該遺址分為南窯和北窯兩個區域,是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商品的重要生產窯場之一。東門窯臨近泉州港,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其陶瓷生產與外銷一度十分繁盛。該窯址對于研究古泉州港乃至福建的陶瓷外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記者 吳拏云 文/圖(除署名外) 窯址上有7條窯爐遺跡 17世紀,歐洲人在一本記錄西方與中國瓷器貿易往來的《葡萄牙王國記述》書中,將龍泉青瓷稱為“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可愛”,可見古代龍泉青瓷在歐洲的受歡迎程度。宋元時期,在泉州東門外的碗窯鄉也曾大量產出青釉瓷。這種青釉瓷,釉呈天青色,青中泛灰或青中泛褐,玻璃質感較強,透明瑩亮,釉面呈細小冰裂紋,屬窯變的自然開片,其風格頗具浙江龍泉青瓷特色,故被稱為“土龍泉”。除了青釉瓷器外,東門窯還生產青白釉瓷器、白釉瓷器、青黃釉瓷器等。當時東門窯的瓷器行銷海內外,尤以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為主,東門窯也因此成為閩地陶瓷商品的重要生產窯場之一。 如今前往東門窯址,我們發現窯址位于泉州市豐澤區華大街道城東社區的碗窯和后路兩個自然村落。據介紹,遺址分為南窯和北窯兩個區域,窯爐沿南北山坡陵坡處構筑。兩座小山坡為一條早年可供運載貨船通行的窯址溪間隔。 泉州市博物館的考古報告顯示,東門窯址上有窯爐遺跡7條,其中北窯4條,南窯3條,分布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其中北窯遺址面積較大,南窯遺址較小。北窯4條窯爐遺跡中,有一條保存相對完好,窯頭、窯尾、隔墻、護窯墻、窯門均有保留,兩側窯壁也均有部分留存,是典型的龍窯形態。其余3條保存相對較差。窯址周圍均有眾多瓷片堆積存在;南窯3條,僅其一發現窯頭、窯尾,窯爐周圍亦有大片堆積層。總體來看,窯長在50米至80米之間,窯寬有2.5米至3.2米不等。另外,北窯勘探區域有疑似作坊遺跡一處,現保存一口大陶缸,并在該區域出土軸頂箍等窯車上使用的構件。 據悉,東門窯俗稱“碗窯”,遺址遺跡發現于1953年,后經專家考查認定,這里的窯場創燒于唐,盛燒于宋元,廢于元末明初。其遺址遺存豐富,是研究宋元時期泉州陶瓷生產技術、工藝以及外銷瓷的重要實物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