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址處立有保護碑 研究窯址興衰 具有借鑒意義 眾多文獻資料顯示,宋元時期瓷器作為貨品,常被用來與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交換,換取所需物品。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記載諸多船只從泉州順風而行“浮海越數十國”,船上貿易之貨品有青瓷器、青碗、青白花碗、青白碗等。從歷次考古調查勘探采集的器物標本上看,泉州東門窯址生產的瓷器大多是供外銷用的貿易商品,這在國內水下考古發現宋元時期沉船出水的器物和國外考古出土的器物上,都得到了印證。專家認為,東門窯址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對泉州港對外貿易的繁榮所發揮的作用,歷史脈絡清楚,這對于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文物普查隊員曾到東門窯址進行復查,并登記造冊。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泉州市博物館組織考古專業人員,對該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調查、勘探,出土大量瓷器標本。社區居委會對古窯址十分重視,近年在其周邊進行了保護性的環境整治,窯址沒有發生盜挖盜掘現象。”華大街道城東社區黨支部書記姜玉霞告訴記者,“社區還創建了相關的展館,對東門窯址進行知識普及與宣傳。” 與記者一同踏勘遺址現場的泉州市人大常委郭培明認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陶瓷是泉州城市文化最具特色的符號之一,講好泉州故事,與之相關的歷史遺址備受社會關注。東門窯(碗窯)是宋元時期泉州外貿瓷的重要加工生產基地,這里出品的暗刻畫花大碗出現于“南海一號”沉船上。今年3月,我市已把該窯址列入省級文保單位申報名錄,建議有關部門著手規劃建設遺址公園,這樣可更好保護歷史文物,又增加一處市民文化休閑的園地。如果把東門窯遺址與潯美青蓮寺(當年附近有著名的無尾橋古渡口)、后渚宋代古船出土處、洛陽橋、紅樹林、百崎接官亭、海絲藝術公園、蟳埔漁村、文興渡、真武廟等串聯起來,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條很有特色的海絲旅游線路。 泉州在宋元時期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發達,貿易空前繁榮,陶瓷與絲綢、茶葉成為大宗外銷商品。東門窯址的產品在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和地區多有發現,證明在宋元時期,東門窯址產品外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諸國,為福建古代外銷陶瓷的主要生產地之一,是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環節。魏朝陽表示,泉州的東門窯與磁灶窯、同安窯等古窯場,曾為宋元時期泉州海上出口貿易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了解它們的歷史和興衰過程,對于現代海外貿易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