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生巷 豆生巷、米鋪巷、米倉巷、帽巷、鞋巷、米粉巷、糕包巷、碗糕巷、小菜巷、布房巷、牛皮巷……你知道泉州老城內,還有這些巷子嗎? 這些以手藝、行業、生活物品命名的街巷,不僅充滿了市井煙火氣,還曾是古城一個個產業聚集點,彼時,人們買錫去打錫街,買豆芽去豆生巷,買花去花巷……從這些老街巷名中,還可一窺泉州民生產業發展變遷之路。 □記者 黃寶陽 文/圖 打錫街和打鐵巷 見證古代手工業 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于唐宋時期,盛于明清朝代,是泉州重要的非遺。打錫街在莊府巷東與現在的南俊路西南之間,自明朝至今,幾百年間,因阿拉伯人到泉州做生意、定居者日多,這條街道兩旁陸續聚集了為數眾多的做錫生意的杭浦,產生了不少錫雕大師及名匠一人,他們世代相承雕藝。打錫街見證了古代泉州與阿拉伯人、中東、非洲、歐洲人貿易往來的歷史盛況。如今,泉州打錫街錫鋪僅存的一家,是位于西街門鋪的“連發錫鋪”,始于1853年,是有據可查的泉州最為古老的一家錫鋪。 泉州舊城區有兩條“打鐵巷”,一條在西街裴巷的東向,另一條在南門聚寶街的東向。這兩條打鐵巷,是因為古時候巷中開設過打鐵鋪而得名。在西街裴巷東向,西起裴巷,寬僅1米多,相傳宋時,有張氏打鐵人家在此開埔,因為他技藝高明,待人和善生意很好,打鐵鋪所在的巷就被人們稱為打鐵巷。隨著泉州對外貿易的日益昌盛,泉州的造船業日益興盛。由于張鐵匠手藝又高,人緣好,因此造船廠諸如鍛打鐵釘、船錨這類活計,都找他來做。為了方便顧客,張鐵匠到南門造船廠附近開了一個新鋪。不出幾年,張鐵匠的業務越來越多,他漸漸地買下左屋右舍,最后竟使整條小巷都成為打鐵的店鋪。為了跟西街的打鐵巷有所區別,這條巷子也被稱為“南門打鐵巷”。 這些與民生行業有關的街巷名,盡管很多原來的產業已湮滅在歷史的煙塵里,一個個古地名,卻能讓我們跨越時空,去追尋曾經的煙火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