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巷 大米豆芽和綢花 祖輩生活留街巷 民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破柴巷我們上期有介紹,位于北門街,與抗倭英雄俞大猷有關。與米有關的街巷,泉州也有多處。縣后街東邊、東北接廣平倉巷的米倉巷,因巷內古代曾設立糧倉,并建有發放官員祿米的倉庫而得名。在中山南路末尾、靠近防洪堤的地方,有條舊米鋪巷,以前有大商人在此開米鋪,遂稱舊米鋪巷。也有人說,在防洪堤未建造之前,舊米鋪巷徑直通往碼頭,在這條巷子的終端處有個“米渡頭”,上了岸的米面有的就直接進了這巷子里的倉庫,故名。 而帽巷的得名,跟帽子無關,卻跟米有關。因從前在該巷內有座碾米、碾面的作坊(泉州俗稱為磨房)。泉州方言的“磨”與“帽”同音,故稱為帽巷。 花巷,顧名思義,與花有關。位于鯉城區中山中路中斷至許厝埕東側一代,這里舊時稱為蒙古巷,因元代人蒙古族聚居于此而得名。泉州人年節等許多節慶、重要的場合,需要用到紙花、綢花,因此,泉州傳統的扎花手工長盛不衰。據傳,古時這里臨街住戶大多以糊制紙花、綢花為業,所以被叫作花巷。據史料記載,自清朝末年至今,這里開設的花店大幾十間,主營瓶花、盆花、過年花及婦女頭飾假花。小巷歷史積淀深厚,如今,巷口還有紙扎店在經營,還有多棟有近百年歷史的南洋小洋樓、有百年歷史的羅克照相館、華僑獻出家宅成立的女子學校啟明女校及粉紅色的泉州天主教堂等史跡。 豆生巷,是中南路僑光電影院旁邊的一條短短的小巷子,以前該巷居民以育制豆芽為業(豆芽泉州方言叫“豆生”),故稱為豆生巷。巷口有兩口古井,巷里人常在井邊洗豆子、“悶豆生”、洗豆芽,由于這里悶出的“豆生”很可口,許多人慕名而來,因而得名。如今古井還在,巷中早已沒人在發豆芽了。豆生巷與厚德巷相連,厚德巷以前的居民有以削“厚底”(古代女子纏足的高跟鞋底)為業故名,后雅化為厚德巷。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