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 全球范圍內首次接受采訪 令人驚喜的是,紀錄片第二集《多元的盛宴》中,《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大衛·塞爾本,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在鏡頭前講述這本傳奇之書面世的故事。 2000年3月,《光明之城》中文版出版,這部奇書就此走進中國公眾的視野。2017年,紀錄片工作者縱紅雨接到《重返刺桐城》拍攝任務,這本《光明之城》激發起他和團隊成員極大興趣,他們很想聯系上書的編譯者——英國作家大衛·塞爾本。“大衛·塞爾本其實是個隱者,已90歲了。他是個作家,在意大利的山村中偶然發現了這本藏書并把它翻譯出來。但因為有保密協議,他不能說出原稿在哪,他也曾拒絕過很多媒體的采訪?!?/p> 后來,得知《光明之城》中文版譯序者之一、泉州海交館原館長王連茂有一個多年前記下的電子信箱地址,但王連茂久未與大衛·塞爾本聯絡,不知道郵箱是否還有效?!拔覀儗懥艘环忾L信發過去,沒有抱太大希望。大概一周后,突然收到回信,我們都特別激動?!笨倢а菘v紅雨說,雖然沒能找到這本書的原件,但能找到看過這本書的譯作者,把他的影像留下來,也是這部紀錄片最有價值的地方。 各界聲音 美國學者彭慕蘭在其著作中寫到:“即便今天,也幾乎沒有哪個港口能像大約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樣真正具有世界性?!奔o錄片結合刺桐港的發展歷史,扣緊泉州向海而生,以陶瓷、絲綢等商品為媒介,與世界200多個國家搭起友誼的橋梁,充分體現了刺桐城的世界性,這個精神內核一直傳承至今。(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副主任黃明珍) 作為紀錄片《重返刺桐城》的參與者,我是抱著“追劇”的心態看完這部作品的,感受到宏大的歷史視野和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爸胤怠辈粌H是對刺桐夢華錄的回味,也是用全球史的觀念和多元融合的文化視角,全新地詮釋刺桐城繁華背后的“文化密碼”。(石獅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李國宏) 《重返刺桐城》這部紀錄片視野開闊,以全球視角觀照中國海洋文明,將古刺桐港置于更廣闊的時空,很好地展現了泉州宋元時期的國際性。同時,片子通過影像語言,對艱澀的史學知識和學界研究進行了形象化的轉譯,讓大家更易于接受。這能觸發更多人對泉州的興趣,對拓展城市影響力頗有益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 紀錄片以一種最科學、翔實的記錄,把泉州的文物史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也可以證明,當時泉州就是最重要的海上貿易的港口。建議讓紀錄片走進校園,傳播泉州文化,讓年輕一代更有文化自信。(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文博研究員黃真真) (記者 張素萍 許小程 文/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