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宇 泉州天后宮:一部海洋文化對外傳播史 泉州天后宮 (陳英杰 攝) 我 的 名 片 泉州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范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泉州天后宮與真武廟、九日山祈風石刻等共同體現出民間信仰與國家意志相結合對海洋貿易發展的共同推動;與泉州的商人群體密切關聯,見證了海洋貿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及沿岸港口,創建于1196年,始稱順濟宮。伴隨歷代官方和民間對媽祖信仰的推崇,泉州天后宮歷經營修、發展,現仍保存了16世紀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寢的布局特征?,F存建筑群坐北朝南,總體呈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門、戲臺、拜庭、天后殿、寢殿、梳妝樓,兩側為東西廂房、軒房、齋館和涼亭等附屬建筑將院落圍合,建筑群用地面積約6800平方米。 泉州民間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大人們逗孩子們玩時,常常唱起—— “戽蝦戽加蚤(水蚤),三升二米斗。大尾捉來烤,細尾放它走。走到天雷宮,脫褲捉加蚤?!逼渲谐降摹疤炖讓m”就是“天后宮”。 陽春三月,鶯飛草長的季節,這座歷經數百年的天后宮仍然在城南的德濟門旁佇立。山門外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山門內是虔誠朝拜的善男信女,香火繚繞中,宮內供奉的媽祖已經聆聽了近千年的祝禱,或祈出航平安,或愿滿載歸來,一聲聲真誠的禱告,多與那不遠處的大海相關。古往今來,靠海吃海的人們在這里揚帆,遠道而來的番客到這里還愿,無數的商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往來穿梭,千帆萬櫓間,人們駐足又啟航,也把媽祖從泉州帶向了遠方…… □本報記者 郭雅瑩 出海先拜媽祖 規格最高的媽祖廟在泉州 媽祖,湄洲嶼林氏女,相傳十三歲時修“玄微秘法”擁有神力,一直在當地行善懲惡,為漁民出海護航、抵御災禍,被奉為“神女”成為民間神祇。雖興于湄洲,媽祖信仰在海內外的廣泛傳播卻是從泉州開始的。 “泉州天后宮建于南宋慶元二年,按照宋徽宗賜額‘順濟’,最早稱為‘順濟廟’。”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說。彼時,南宋僻處東南一隅,在財政上仰仗于泉州等港口的對外貿易收入,使得泉州港日益興盛,入元后,泉州的海外貿易發展更是達到頂峰。 在桅帆行船的時代,面對風向與波浪都變幻莫測的大海和稍有不慎就有葬身大海的危險,無助的人們把希望都寄托于媽祖的庇佑,只要出海,必先到順濟廟祭拜,并請一尊媽祖坐鎮船上,以保航行平安,甚至是外國的商人和使節也不例外,媽祖信仰因此名揚四海。 “元代時,泉州港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與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文化交往。彼時泉州媽祖神格被元朝廷提升為‘天妃’,賜額‘靈慈宮’,所處的城南更是番舶來泉的主要停靠地,各國商人和使節在這里登陸后,常會到廟中祭拜。”該負責人說。 不僅如此,從泉州港出使海外的使臣,“凡使海外,率皆致祭”。明朝永樂五年鄭和下西洋,永樂十年張謙出使渤泥,回國后因感于媽祖庇佑,都曾請奏重修天后宮。而當地官員為求海晏河清,祈禱告祭也是常態。據載,泉州知府真德秀就曾為剿滅??芟群髢纱蔚教旌髮m祭拜,求媽祖保佑。 到了清代,媽祖神格從“天妃”升至“天后”。私商貿易以及向臺灣與東南亞地區移民的浪潮在泉州港興起,到大陸各地以及臺灣、東南亞經商的泉州人,都會建造會館,奉祀從家鄉請來的媽祖,移民者更是如此,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人的腳步分香世界各地。 “有資料顯示,有史可稽、憑跡可循的媽祖廟全世界有五千多座,分布于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不知名的小廟則不可勝數?!比莩鞘幸巹澖ㄔO專家顧問組組長周焜民在《泉州天后宮志》序言中寫道。這些媽祖廟星羅棋布,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見證,其中曲折故事,更勾勒出一部中國海洋文化對外傳播史,令人贊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