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連接情緣 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泉州力量 臺灣府志記載,清代有據可查的媽祖廟有310座,目前已經發展到2000余座。作為眾多臺灣媽祖宮廟的祖廟,泉州天后宮一直以來都在兩岸交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民間往來日趨頻繁,媽祖信俗的作用也不斷凸顯。 2019年7月4日上午,一場聲勢浩大的媽祖繞境活動在泉州古城上演。這是時隔17年,泉州和澎湖又一次迎來媽祖直航會香盛事,上一次是在2002年。“首次會香之時,兩岸的互動還不多,光是直航就談了兩年,所以那次直航也被稱為‘破冰之旅’。”作為兩次直航會香活動的牽頭人和促成者,澎湖縣縣長賴峰偉表示:“隨著這些年彼此交流不斷加深,兩岸變化很大,我們除了談宗教直航以外,也談文化交流、經濟貿易,這些無一不是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成果。” 其實,以媽祖信仰為紐帶,兩岸有過許多民間交流活動,如2005年臺灣彰化南瑤宮、2006年臺灣鹿港天后宮、2007年開臺澎湖天后宮到泉州天后宮進香等,以及從2007年開始的“泉州·澎湖”乞龜民俗文化活動。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兩岸群眾在相同的信仰下不斷拉近彼此的距離,續寫著同根同源的記憶。“宗教交流是民間交流的第一步,而民間交流則是兩岸交往互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隨團來泉的澎湖信眾黃天明在參加完繞境活動后,被泉州人民的熱情和友善深深打動:“兩地語言相通,信仰相通,交流起來當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希望今后兩地能夠多舉辦類似活動,加深兩岸民眾情誼,進而推動兩岸和平統一。” 對外交往重要紐帶 繼續澆灌絲路友誼之花 經過多次修繕發展,如今的泉州天后宮已經成為海內外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宇,也是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媽祖廟宇。滄海桑田,歲月變遷,在航海技術已經十分發達的今天,人們對媽祖的信仰卻絲毫未減,泉州天后宮的香火仍長盛不衰,甚至在1991年,重現了“市井十洲人”的景象—— 1991年2月,由來自28個國家的近百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泉考察,臨行時,泉州天后宮舉辦了盛大的仿古“祭海”表演歡送專家,令遠道而來的貴賓們十分感激,有的熱淚盈眶說:“我們會被泉州人的熱情,淹沒在大海里。” “實際上,媽祖信仰之所以能經久不衰,與她的惟仁惟德、愛國愛民、海納百川、大愛無疆的精神內核息息相關,這種精神不僅在古代給予了人們無窮的勇氣和力量去乘風破浪,在今時今日也是中華民族和平發展、開放包容的一個集中體現。”《泉州天后宮志》主編之一李玉昆:“未來,媽祖信仰仍然會是我們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紐帶,為‘一帶一路’友誼之花的綻放增添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