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片 開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門外,南臨城內東西向主街道,始建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主體格局成形于10世紀,歷代修繕沿用至今。寺院由中路主體建筑群、東西石塔及東西兩路附屬建筑群等組成,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產要素。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經濟及多元文化遺跡反映出宋元海洋貿易帶給泉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共存特征,與寺院關聯的割據政權統治者、宋元官方、僧侶、地方大族等人群對宋元社會經濟和海洋貿易有重要貢獻。開元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泉州開元寺全景 (陳英杰 攝) “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這句詩是泉州古城的真實寫照,雙古塔就是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泉州人民的驕傲。 開元寺作為泉州人精神棲居地,文物史跡眾多,除了東西塔,還有大雄寶殿、“紫云屏”石刻、飛天樂伎、藏經閣、檀樾祠等,千百年來一代代泉州人如數家珍。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來到這里,撰寫下“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的贊嘆;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將人生高光時刻留在這里;當代著名藝術家蔡國強走遍世界各地,這里永遠是他的精神坐標。 “桑蓮法界” 留存古海絲情緣 “泉州曾為‘東方第一大港’,歷史上對外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頻繁,創造了燦爛的海絲文化,成就了刺桐古港的輝煌。”我市知名文史專家、原泉州文物保護管理所主任黃真真研究員說,開元寺就是刺桐古港輝煌的見證者,這里不僅有許多見證海絲文化的文物,還有千年古桑樹訴說著1300多年的歷史,這背后“桑開白蓮”的美麗傳說溫潤了古城的千年文脈,捐桑園建開元寺的黃守恭就是“務農桑”,為海上絲綢之路貢獻過智慧和汗水。開元寺僧人感念黃守恭善舉在寺內建檀樾祠以祀之,開元寺也被賦予“桑蓮法界”的雅稱。 唐代古桑,足以證明當時泉州絲織業的興盛。據史料記載,古時,開元寺以西至豐州一帶曾是連片的桑園,泉州出產的泉緞暢銷海外。北宋時候,要求“依山者,以桑麻為業”,泉州的絲綢織造長足發展,走向巔峰。 一片古桑園成就一座名剎,一段美麗傳說芬芳了泉州古城的歷史。相傳,開元寺大雄寶殿開工時,有紫色祥云籠罩,長出可入藥的草類,有“紫云蓋地”之瑞。現在開元寺前,紫云屏墻中嵌著“紫云屏”三字的石刻,為明代泉州著名書法家陳于王所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