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造就經典建筑 開元寺坐北朝南,中軸線院落中包括山門、拜庭、東西兩廊、大雄寶殿、甘露戒壇和藏經閣,東、西兩側矗立著鎮國塔、仁壽塔兩座宋代石塔。開元寺的院落格局及建筑元素,展現出10—13世紀中國佛教建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獲得的創造性發展。其建筑構件和裝飾的多元文化薈萃,體現了當時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中外宗教與文化、建筑與藝術等方面的交融和共存。 大雄寶殿是開元寺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面闊九開間,屬于中國古建筑里最高的形制,大殿面積1388平方米。它始建于686年(唐垂拱二年),1637年(明代崇禎十年)重修為現狀形制,“桑蓮法界”的香火一直延續至今。大雄寶殿亦叫做百柱殿(按九開間建筑的柱網排列,應為100根柱子,但為了擴大安放大型神像和祭拜空間,采用減柱法,殿內實有柱子86根)。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大殿中部兩排石柱和梁架接合處的斗棋,雕刻成二十四尊飛天樂伎,其造型源自佛經所述的神鳥“迦陵頻伽”,形象為人身羽翅鳥腿,這些飛天手中或執管弦絲竹樂器,或捧文房四寶,既承擔支撐梁架的結構作用,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為中國木構建筑所罕見。 “開元寺飛天樂伎不僅體現了高超的建筑技藝,還記錄了唐時泉州音樂舞蹈的盛況,見證了泉州燦爛的海絲文化?!比菔形璧讣覅f會原主席蔡湘江說,通過飛天樂伎透露出,至少在唐時,泉州舞蹈就吸納了印度歌舞藝術。 如今,這源自印度佛教名舞的飛天樂伎,“飛”上泉州城雕,“飛”入泉州大型主題歌舞,成為代表泉州的獨特的形象元素之一。 東西塔印證古泉州港強大綜合實力 開元寺東西塔為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紀中國石構建筑技藝的最高水平。 如今,東西塔不僅是泉州的重要地標,數百年來已經逐漸演化為泉州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圖騰。許多泉州人愛說:“站如東西塔,躺似洛陽橋。”就是說做人要像東西塔、洛陽橋一樣,堂堂正正,不屈不撓。 東為鎮國塔,代表東方娑婆世界,始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3年),為五層木塔?,F保存石塔為1238—1250年(南宋)建成,為五層八角仿閣樓式石塔,通高48.27米,底層面積255平方米。塔由塔座、塔身、塔頂、塔剎四部分組成。塔中為一根花崗巖塊石疊砌的八角形塔心柱,直徑約4米,從塔底直達塔頂。塔身外壁每層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漸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種境界,分別為諸天神將、羅漢、高僧、菩薩、佛尊。須彌座束腰處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傳故事圖。塔壁一順多丁的砌筑方式,以及塔身收分、門龕錯位、分段接柱等建造方式,增強了塔身的穩定、美觀和抗震能力,體現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西為仁壽塔(代表極樂世界),建于1228—1237年(南宋)。其造型和工藝作法與東塔相同,高度上略低于東塔,為45.06米,底層面積270平方米。西塔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內容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揚的眾生佛性平等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西塔第四層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觀音菩薩、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經書,體現出與外來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塔在中國佛寺格局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是個重要的因素,佛教初傳入中國時,佛寺受印度影響,以塔為中心,周圍建以殿堂、僧舍。像開元寺雙塔這樣的東西塔院格局體現了佛寺格局變革早期的特征,后世并未推廣,具有標本性價值。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指出東西塔的宏偉體量和精湛的石雕工藝,非普通水平的財力和物力所及,從側面反映出13世紀時泉州作為國家指定的國際港口,擁有的先進建筑技術、完整工程組織、強大社會動員能力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 “開元寺可謂是閩南建筑文化的大觀園,石雕、木雕、磚雕等技藝在這座千年古剎傳承發展,東西塔、飛天樂伎、‘蜘蛛結網’(藻井)等杰出作品也哺育了一代代泉州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泉州市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主席蔣欽全說,閩南建筑文化名揚海內外,在東南亞地區均有重要建筑是出自泉州工匠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