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1日訊(通訊員 張錦川)茶山竹海,綠意綿延。晨風潤潤,帶著一絲似有若無的茶香,刺激著你塵封了一個晚上的嗅覺。茶樹在微風的吹拂下成片的搖擺起來,發出沙沙的聲音。安溪鐵觀音的這抹綠,讓無數茶客惦記上了。 近期以來,安溪縣結合開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與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我為茶農辦實事”,以茶產業的發展成果檢驗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 多方合力 解茶農燃眉之急 春茶萌動時節,在安溪縣感德鎮槐東村,和煦的陽光溫暖著萬物復蘇的茶山。茶園里,村民們一邊動作熟練地采茶,一邊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述著今年采收春茶給他們帶來的收獲,個個喜笑顏開。但讓他們最開心的不是賣茶賺了錢,而是跟著村里的制茶大師陳清元及黨員茶農學到了花錢也學不到的手工制茶技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看到許多貧困戶因制茶技術較差而沒有辦法做好茶,改善生活質量,陳清元組織開展黨員連心幫帶——黨員茶師“1+1”評茶活動,一對一幫扶指導,使一株株茶樹成為“黨員連心樹”。 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鐵觀音茶葉需經過多道繁瑣工序才能制成,對溫度、發酵時間等要素的要求極高。為了更好地幫助茶農提高制茶技術,陳清元在感德鎮鐵觀音制作技術研究會黨支部設置黨員責任片區,成立黨員科普服務小組,將茶事活動與黨建相結合。考慮到上好的茶都是在半夜凌晨制作完成,茶季時,茶農既辛苦也沒有時間,陳清元便將課堂搬到制茶現場、搬到田間地頭,形成“支部+民間社團”黨建模式,從理論到實踐,從現場指導再到現場制作,將長期浸潤田間地頭的茶葉制作經驗分享給茶農,與茶農共同探討制茶的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茶葉“土專家”“田秀才”的作用。 “他們確實為我們解決了許多難題,通過他們的指導,我們的茶葉品質香氣條形要好一些,市場上要好賣一些。”在陳清元手把手地指導下,王梅菊的茶葉賣出了好價格,她興奮地說道。陳清元表示,只要有茶農需要,就第一時間趕到那里去,及時地到茶園、到茶農家、到茶廠車間,進行具體指導。 茶人采茶忙,茶師傅來幫忙。2020年5月成立的感德茶師傅技藝傳承創新中心,被安溪縣委人才辦授予安溪縣鄉村振興茶業人才培訓基地,主要用于感德茶師傅日常技術交流,同時兼容感德茶館交流品鑒及感德鎮茶葉相關賽事舉辦場所。感德茶師傅技藝傳承創新中心引導了更多高素質年輕人加入制茶師傅隊伍,培養出一批有傳承、精技藝、能創新的新一代“茶人”,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鄉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單打獨斗’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今許多人選擇加入合作社,抱團闖市場,加入合作社后,大家不僅提高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性,還積極跑市場、找銷路,合作社在促進群眾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感德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慶云說道。作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感德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社員”的運作模式,設立理事會管理機構,為合作社開展生產協作,統一指導、培訓,統一發放農事投入品。合作社社員責任制管理茶園、制作茶葉、以質定價,并互相聯保、監督,強化集體連帶責任。首推實行“四重體檢”(茶園茶樹的體檢、農事投入品的體檢、加工環境的體檢、毛茶產品的體檢),始終做好各個生產環節的衛生管控,多重措施并舉,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提升茶葉品質,開創了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新模式。據統計,該合作社擁有77個聯保小組,798個社員戶,653個毛茶加工點,管控茶園6500余畝,年產量400多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