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到“一業” 以茶富農辦實事 “茶業已成為安溪富民強縣的最大民生工程、助力經濟新一輪快速發展的引擎。”據安溪縣副縣長肖印章介紹,作為中國烏龍茶之鄉,安溪縣擁有茶園面積60萬畝,涉茶人口80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56%來自于茶業。 據悉,今年春茶開采以來,安溪除了提供農技指導外,還從聯系招募采茶工、為茶農購買保險、廣泛聯系茶商進山收購春茶等多方面出實招、辦實事,千方百計服務茶農促增收。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系列活動之一,安溪縣財政投入100萬元實施茶業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立足產業發展和培訓需求,聘請素質高、專業理論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專業技術骨干、“土專家”組成講師團隊伍授課,建立了層次多樣、技術齊全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師資團隊。在教學方式上,按照“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的培訓要求,根據農時季節和農民需求,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訓活動,實現培訓、指導、實踐、服務一體化。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從‘一葉’到‘一業’,一株株茶苗,與茶農們的致富之路緊密相連。”安溪縣縣長吳毓舟說道。如今的安溪發展茶產業鏈條由“一葉”向“一業”加速轉變,茶機械、茶配套、茶包裝、茶文化、茶旅游等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產值突破50億元,大產業格局進一步形成。在此基礎上,瞄著更高的目標,規劃在“十四五”期間,初步建成世界茶葉制造中心。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安溪縣正著力實施品質、品牌、市場、文化、素質五大提升工程,爭取用2-3年時間,進一步提升安溪茶業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美譽度,加快品牌國際化步伐。 “數字+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 春季茶園管護時節,放眼茶鄉田間地頭,“數字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龍門鎮洋坑村的高科技病蟲害生物防治,引得央視《新聞直播間》“春日中國”專題報道現場連線;桃源有機茶園借助5G技術,茶園的溫度、濕度、茶樹生長情況、病蟲害、土壤的信息,管理者足不出戶實時檢測…… 這是該縣搶抓數字經濟機遇的縮影。近年來,該縣扎實推進“互聯網+”現代數字農業,凝心聚力開腦匯智,通過創新5G、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手段,讓“數字”下沉,數字鄉村活力不斷噴涌。在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交流活動上,以全省第一的亮眼成績,獲評“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走出一條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近日,走進部級數字農業示范基地——桃舟鄉桃源有機茶園,云霧繚繞,一株株茶樹生機勃發。一張張粘蟲黃板插在茶園每個角落,無線網絡全域覆蓋,一個個攝像頭、傳感器守衛在茶園各處。輕敲鍵盤,就能實時察看茶葉的生長情況;鼠標一點,就能自動給茶葉澆水施肥。原來一個茶葉基地需要多人管理,如今一個人就能扛下,這是有機茶園給人最深的印象。 “過去,種茶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茶樹種植管理全憑經驗,耗時耗力,效果還不好。”桃源有機茶園負責人汪健仁介紹,如今,通過建設茶園環境數據采集氣象站、物聯網滅蟲燈、智能高清監控系統等,實時拍攝畫面,智能監測基站收集茶園的溫度、濕度、風向、降雨量等基本數據,改善局域小氣候,讓茶樹“缺啥補啥”。之后通過分析處理圖片與數據,還可實現茶園監控平臺系統、蟲情測報、土壤環境以及水肥一體等自動化運行和管理,大大節約人工成本,實現茶葉種植可控、加工可控、品質可控。 茶葉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已成為安溪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表示,安溪以茶為媒,繼續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數字農業,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茶農增收,鋪牢鄉村振興軌道,繪出了新時代的農業農村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