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碧 退伍回鄉創實業 王加碧說,那個時候上戰場,是絕不敢讓家里人知道的。 盡管極力隱瞞,王加碧還是沒能瞞過自己的父親。去江西當兵,不久到了湖南;在湖南兩個禮拜,又轉向了廣西崇左,而崇左已經是邊境了——王加碧的行蹤,父親看在眼里。他心里清楚,兒子是去打仗了,而且很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沒辦法,父親也只能暗自悲傷。”談起父親,王加碧笑了,聲音里卻有幾分哽咽。 雖然父親已經不在了,但他一直都是王加碧的榜樣。記者隨王加碧來到了村子里的一座古厝內。那是前蔡村的王氏基金會,房屋門口寫著“八閩第一家”五個大字。王加碧說,基金會會為60歲以上的老人發一點紅包,以此送去關懷和慰問。 “當時我父親在,很多都是我父親捐的,上面第一個名字就是我父親的。”王加碧上前一步,指了指芳名錄右上角燙著金的名字。 1981年,王加碧光榮退伍,結束了五年的從軍生涯。受到了軍營生活的影響,也是想著向父親看齊,他和幾個戰友商量著,組建了一所退役軍人塑料廠,成功幫助百余名退伍軍人就業。 1982年到1984年那幾年,各式各樣的民營企業陸續開辦。借著民營經濟的東風,王加碧來到了“鞋都”陳埭,加入了在當時仍是家庭作坊的361度的前身。正是看重軍人踏實的品質,一聽說王加碧是一名退伍士兵后,創始人丁建通便大膽放心地把許多事務都交給了他,包括資金的管理。 “那個時候我們一個設計師也沒有,都是老董事長自己親手設計的。走在路上,他總是在看別人的鞋子,看別人的后腳。看完回來后,就能根據自己的印象將鞋子畫出來。”談到這里,王加碧的眼里滿是敬佩。老董事長的行為激勵著他,讓他明白要想成功,需要的是自信和堅持。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