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鐘樓百貨大樓舊照。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修復后的泉州鐘樓百貨大樓效果圖。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東南網9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泉州東街旁,鐘樓處,一幢蘇式建筑靜靜佇立,在車水馬龍的商業區中,在紅磚古厝遍布的古城里,獨具一格。相較于現代恢弘的商業綜合體,泉州鐘樓百貨沉淀著厚重的歷史感,散發著濃濃的年代氣息,那是印刻在老泉州人心中的一抹繁華。 “修復后的鐘樓百貨,跟我們以前差不多,很親切,又更加現代一些。”年過古稀的林阿婆是泉州鐘樓百貨的老職工,看到翻新后的舊樓外墻,感慨中帶著些許“久違”的激動。 時代印記:繁華的代名詞 鐘樓百貨坐落于中山路與東西街交叉路口處,千年古剎開元寺近在咫尺,東西塔隔街相望。“如果說,中山街是泉州的長安街,那百貨商圈就是泉州的王府井。”福建民間文學交流中心研究員洪泓介紹,1979年10月1日,鐘樓百貨開業那天,正值新中國成立30周年的國慶節,人流“里三層外三層”,熱鬧不已。 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寬敞的經營面積,以及周到的服務,國營的鐘樓百貨很快就與南門百貨、泮宮百貨形成泉州百貨市場的鼎足之勢,一度成為泉州當年最潮流的購物中心,被泉州人親切地稱為“鐘百”。每天清晨百貨店里的開市聲、白天的買賣聲和傍晚的客散聲,成為鐘樓一帶“厝邊頭尾”最熟悉的旋律。“以前我們買生活用品都是要用票的,有時會從晉江開摩托車來‘鐘百’采購,這里什么都有。”在晉江市民高先生印象中,當年的鐘樓百貨就是繁華的代名詞。 21世紀初,鐘樓百貨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被“改頭換面”,先后由兩家企業接盤,作為民營百貨繼續運營。川流不息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貨品……這幢建筑所承載的使命似乎還在延續著,但原有的風貌卻不復存在。為適應時代風格,“鐘百”的外立面亦“隨波逐流”,成了無數幢商業大樓中的一幢,并在新時代浪潮中被逐漸“淹沒”,只剩外墻上的“泉州鐘樓百貨大樓”幾個大字被保存了下來。 伴隨時代更迭,歲月開始在這幢老建筑上留下斑駁印記。條石砌體的主樓因年久失修,雨水管滲漏,外墻積累了大面積的污垢,水刷石多處脫落;木質的窗框破損嚴重,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著安全隱患;遺留的空調架不僅破壞立面的肌理,生銹的鐵件同樣存在安全隱患;大樓空間功能雜亂,整體缺乏景觀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