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8日訊(本網記者 薛逸群 通訊員 杜志鑫)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諸多非遺文化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面對這些瑰寶,泉州市洛江區主動挖掘,多措并舉,十年來,在非遺傳承挖掘、保護、落地等方面成績斐然。 深入挖掘 非遺項目達30項 閩南大地,自古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代表著閩南文化的非遺項目數不勝數。 例如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就極具代表性。據考證,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是由黃瑞臺研究發明的。這是一種閩南音樂所特有的樂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演奏。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是一種僅于家族內部傳承的特種技藝,同時也是依附于民間音樂的發展而生存的特色手工技藝。其制作時的“刨、削、調音”工藝技藝獨特,采用南音的洞簫定音。2007年3月,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8月,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同樣作為閩南非遺文化的還有“泉州祭十班習俗”,“泉州祭十班習俗”是明代開始流傳于洛江本地區的民間習俗,至今已有463年的歷史。該習俗為了紀念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廿八日發生在福泉大路泉州琯頭路段,十班(十村)村民“衛鄉御倭”的英雄壯舉。多年來,“泉州祭十班習俗”不僅作為鄉土歷史教材,而且此習俗經過世代傳承,更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2016年,“城東祭十班習俗(洛江)”獲評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泉州祭十班習俗”獲評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洛江區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工作,堅持非遺保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至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數達到8類30項。下一步,洛江區將不斷總結經驗,采取更加科學高效的工作方法,不斷挖掘閩南文化,將優秀的非遺文化保護好、傳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