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曾昭沖教授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視頻授課。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30載潛心醫學 勇斗“癌王”立標桿 時間倒回到1989年。當時大學本科畢業的曾昭沖還在家鄉的醫院工作,為了延續自己的“醫師夢”,曾昭沖離鄉背井前往上海攻讀外科學碩士,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外科學教授湯釗猷。 畢業后,曾昭沖留在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工作。當時,肝癌曾一度號稱“癌王”,不能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往往只能延續幾個月的生命。意識到放射治療的重要性,湯釗猷把研究放療這一重擔交到了年輕的曾昭沖手中。 1992年11月,湯釗猷院士給曾昭沖教授的信提到,肝癌放療是一張白紙,鼓勵他從事肝癌的放療。 “大學本科畢業后,我在泉州有過兩年的工作經歷,那時接觸不少腫瘤患者受制于治療條件,看了很心酸,更加堅定了我從醫的決心,那個年代的我們對知識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從那時起,曾昭沖也從一名外科醫生走進了放射腫瘤領域。 為了寫好面前的這張“白紙”,在導師湯釗猷教授的推薦下,曾昭沖曾兩度前往美國深造。當時,國內外將肝癌視為放射治療的禁區,學成歸國的曾昭沖帶領團隊開展肝癌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在此之前,肝癌病人并不能采用放射治療的方法,經過幾年的努力,曾昭沖團隊開創的肝癌放射治療解決了不能手術切除肝細胞癌的難題,大大提高了肝癌病患者的治愈率。 本網記者采訪曾昭沖教授。 黃勇專 攝 曾昭沖2001年開始主持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的工作,至今已有21年,累計放療腫瘤病人4萬余人,無醫療糾紛和差錯。當初的那張“白紙”,繪滿了最新最美的藍圖。這數十年間,他潛心醫學,探索開拓,特別是在留學回國后,他在肝癌研究所全體同仁的支持下,開展肝癌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并發表相關論著。 迄今,曾昭沖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共計發表180余篇肝癌放療臨床和基礎研究論文,其中SCI英文論文120篇、中文論文60篇。這些肝癌放療的論著,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篇論著被國內外廣泛引用。 曾昭沖教授獲得的國家和省部級的科技進步獎證書 “看到那些病人,通過放療能延長生命,還和我們醫生成為了好朋友,我感到很欣慰。”曾昭沖的堅持,終于有了回報,而這樣的堅持貫穿于始終。 如今,曾昭沖帶領的中山醫院放療科已經成為上海規模最大的科室,引用他的“中國經驗”使肝癌放射治療首次進入國際指南,臨床研究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不僅讓眾多已經“判了死刑”的癌癥病人起死回生,也為祖國在國際醫學界贏得尊重和贊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