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曾昭沖教授應邀到第42屆日本肝癌年會上作報告,圖為大會結束后,組織者授予曾昭沖教授榮譽證書。受訪者 供圖 言傳身教勤鉆研 放療學科帶頭人 “給病人治病,團隊協作是最重要的。”曾昭沖說,放射治療同樣也是一場“立體戰爭”——醫生負責診斷、確定靶區;物理師主要測量劑量、矯正機器的精準度;技術員需要操作機器;劑量師則負責處理圖像;還有網絡工程師……曾昭沖平日里就和整個團隊共進退,為腫瘤病人開展放射治療。 2008年,曾昭沖教授應邀,在亞太肝病年會上作報告。受訪者 供圖 在治療中,團隊也著實碰到了不少問題。治療時,肝臟會隨著呼吸運動而移動,而放射治療的射線卻只會按照既定的軌跡前行。“打到體內的時候,要是器官動了,那就打偏了。就像在打靶,瞄得很準,但是風一吹,打到靶子的機會就要降低很多。” 為了攻克這一難關,曾昭沖在團隊內發起頭腦風暴,凝聚眾人智慧,力求實現最優解。苦思冥想后,一個全新的想法應運而生。“既然肝臟會運動,那用壓腹的方法減少運動幅度不就行了?” 可算是邁出了第一步,但怎么壓還是關鍵。曾昭沖和團隊經過多次探討研究,設計出了一種特殊的打氣裝置。治療時,在病人腹部上方放置一個氣囊,當壓力達到70毫米汞柱時,肝臟就能處于靜止狀態。曾昭沖和他的團隊也憑借著這項技術,拿到了兩項專利,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借鑒。 曾昭沖教授授課現場。受訪者 供圖 “現在的人才培養,我主要還是從醫療、教學、科研這三個方面入手,尤其是科研。”曾昭沖認為,無論是治療肝癌,還是其他疾病,都需要不斷鉆研,否則就會原地踏步。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曾昭沖身上,還有一種樂于分享的精神,他認為,單靠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只能幫助到一小部分人,通過研究,將自己的成果與同行分享,就如同把一滴水放入大海,能夠讓更多的患者獲益。在他的言傳身教下,許多醫生都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為了卓越的臨床人才。 除了有放療科主任這個身份,曾昭沖還是一名博士生導師。從教多年來,他已培養了28名碩士、博士。在第64屆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年會上,他的學生有六篇論文被選中,其中兩篇在大會上做口頭發言,另有四篇被選為墻報交流。令曾昭沖欣慰的是,這些學生學有所成之后無論身處何方,都沒有離開過放射治療這一領域。如今,他們已然成為全國各地醫院的骨干力量,加入當地人才計劃,開展相關研究,共同“放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