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招煌與父親合影。鄧文祥 攝 上世紀90年代,地處偏僻地帶的黃塘鎮農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學生們都需要幫助家里干些農活,分擔家里的壓力。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謝招煌便到田地里幫助父母親插秧、種地瓜、種花生等,這也成為了謝招煌從小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這時候,“土地”的概念便在他心中悄悄“萌芽”。隨著慢慢長大,謝招煌發現身邊的很多長輩們都在承接各類工程,他也漸漸覺得自己對工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再加上家鄉惠安一直以來都有著“建筑之鄉”的美譽,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謝招煌在本科期間選擇了“工程管理”專業。 “在選擇工程管理這個專業的時候,我覺得對這四個字特別熟悉,仿佛就是從小印在我腦海中一樣,于是毅然選擇了它。”謝招煌回憶道。 帶著土地情結長大的謝招煌,在讀完四年大學本科工程管理專業之后,繼續攻讀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土地的1.0時代是‘長’莊稼,2.0時代是‘長’房子,但是我們最期待的是3.0時代,土地應該‘長’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也許是一個漂亮的綜合產業園區,也許是一個高端的科創中心孵化區。”伴隨著這個想法,謝招煌在讀研究生期間選擇了范圍更廣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去準確找到每片土地的不同定位,作不同規劃,賦予每片土地不一樣的價值。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