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冬種時節,惠安縣各胡蘿卜種植基地呈現一片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在東嶺鎮許山頭村西堡農場的一壟壟胡蘿卜地里,只見許多工人正彎腰麻利地辛勤勞作;凈峰鎮惠女灣附近的田間地頭,一臺臺播種機也忙碌地來回行駛穿梭著,遠遠瞧去仿佛五線譜上歡快跳動的音符…… 這里欣欣向榮的好景致,要得益于惠安縣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堅持立行立改,統籌抓好問題整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中,相繼出臺的相關文件和一攬子舉措,不僅有效解決群眾的就業難題,也進一步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 探索菜糧輪作模式 促進農田增產增收 日常收入少、就業創業難等,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群眾的“急難愁盼”民生問題。針對“四下基層”日常走訪中了解收集到的這類難題,該縣通過出臺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系列文件、探索“網格+N”工作法、創新“旱作+海作+輪作”種植模式等舉措,走出具有惠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切實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 “第二批主題教育啟動以來,我縣堅持從嚴從實抓整改,真刀真槍抓整治,重點聚焦聚力‘查’、從嚴從實‘促’、即知即行‘改’,做到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惠安縣主題教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其中,在推動檢視整改從嚴從緊方面,全縣各鎮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敢于動真碰硬、突出真改實改。 許山頭村胡蘿卜-旱稻輪作現場 東嶺鎮供圖 東嶺鎮,土層淺薄、質地多沙,因此胡蘿卜種植成為這里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為致力打造成為市農業產業強鎮,該鎮黨委書記張華結合鎮域實際情況,堅持“旱地”“海田”兩條線發展,建設了高標準農田1.52萬畝,推進250畝“胡蘿卜—旱稻”菜糧輪作。同時,還因地制宜發展牡蠣、油蛤等養殖7000多畝,有效解決了村民就業增收問題。 最近,省級“惠安胡蘿卜科技小院”也在該鎮許山頭村成立,將通過零距離對接、零時差指導、零門檻服務、零費用培訓,逐步實現“建設一個小院、入駐一個團隊、輻射一個產業、示范農村一大片”。 “等這片旱地胡蘿卜于明年春季采收后,耕地也不會閑置, 將規模引進試種‘旱優73’等抗旱稻,可帶動周邊種植面積達1490畝。”惠安胡蘿卜科技小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起,如何優化旱地糧食生產結構,提高土地復種指數時,頭頭是道,如數家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