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賦能 讓更多職工在“新賽道”脫穎而出 9月25日,在泉州市“打造新質生產力 賦能電子信息高質量發展”半導體行業職工技能競賽賽場上,19名選手同臺競技。競賽按照《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全面考察選手在集成電路測試、集成電路制造等多個領域的技能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市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勞動和技能競賽啟動以來,截至目前,各行各業已開展競賽585場。 以賽賦能、以賽促訓、以賽促產。近年來,市總工會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構建起“產、學、賽、評”一體化技能人才成長體系。推動技能競賽和職業資格等級認證掛鉤,為優秀的產業工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開辟新通道。近年來,已舉辦近千場縣級以上各類競賽,累計帶動3000多家民營企業、10余萬名民營企業職工通過競賽提升技能水平,258人獲得各級“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金牌工人”等稱號,1246人實現崗位晉升,一大批能工巧匠脫穎而出。聚焦泉州支柱和特色產業,探索“工會+學院+企業”模式,持續加快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四年多來,建成30家市級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基地,培訓民營企業職工33.6萬名,完成86個工種培訓鑒定工作,推動10萬人次實現技能等級晉升。此外,還有數千名產業工人通過泉州市總工會在“求學圓夢”行動中搭建的“學歷+技能”提升平臺,實現職業生涯“多級跳”。市總工會還深入貫徹落實人才“港灣計劃”和“涌泉”行動工作要求,進一步完善培訓、比賽、獎勵、晉級緊密銜接的育人機制,將技能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管理體系,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探索建立與職工技能等級相掛鉤的薪酬制度,從制度上落實技能人才的相關待遇。 泉州工會還廣泛組織職工參與國際國內發明展、福建省“五小”創新大賽、“金點子”評選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在第二十七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上,由泉州市總工會推薦的108項職工發明創新成果參加,其中65項斬獲多項大獎,所獲獎項數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勞模助企 助推企業“智改數轉”摁下“加速鍵” “開展AI+全員賦能活動,在提質增效上快人一步”“以流程再造、技術創新、方案優化,確保作業工藝質量”“利用安全數智化平臺,助力城市燃氣管網安全運行”“搭建云網安融合仿真實訓平臺,提升運維人員技能”……前不久開展的市總直屬基層單位勞模(工匠)助企行宣講活動中,吳韋力、王祥林、李景春、林實踐等四位深耕不同領域的勞模工匠,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體會以及自身崗位特點、企業創新發展等,分享了他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故事。 四位勞模工匠的實踐故事是泉州工會“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的縮影。為了全面助力高質量發展,泉州工會自2023年起實施“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圍繞“工助振興”“智改數轉”等,創造性地組織勞模工匠“特派員”進企業開展技術幫扶、技能培訓、“師帶徒”等活動,為企業發展、鄉村振興解難題、辦實事。據統計,今年來,“勞模工匠助企行”共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514 個,幫助 3653 名職工提升技能水平。另外,泉州工會探索“匠心引領”機制,實施“匠心育人”計劃。在全省率先打造百家“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安全型、效益型、和諧型”的工匠型班組,發揮班組長領銜作用和技術骨干帶頭作用,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和創新,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 據了解,為促進廣大職工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技術、增長本領,助力企業發展,泉州工會建立勞模工匠創新創效聯盟機制,去年以來,在先進制造業企業打造市級以上勞模創新工作室30家、泉州工匠工作室16家。圍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創建跨區域、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采取“勞模工匠領銜制”“賽馬制”等方式,組織職工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等活動。今年來,培育職工創新成果項目956個。依托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平臺,為職工優秀創新項目提供信息檢索、專利申請與快速審查、維權援助等“一站式”專利技術保護服務,推動百項科研成果在車間落地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