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8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近年來,泉州開發區立足沒有街道、社區等基層組織設置的獨特治理結構,系統深化“支部建在小區上,黨小組設在樓棟里”,讓黨的組織觸角直抵基層末梢,有效破解民生難服務、糾紛難調解、自治難推進等治理痛點,凝聚起強大的“紅色力量”,為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建牢小區黨支部,織密組織網絡,夯實治理根基 針對“無鎮街村居”的治理空白,泉州開發區將建強小區黨支部作為基層治理的“先手棋”,著力構建堅實的組織基礎。設立全市首個園區級居民小區黨委,統籌管理小區黨建工作。構建“區黨工委—居民小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穿透式組織架構。目前,全區已組建14個小區黨支部,設立97個樓棟黨小組,確保黨的組織和工作在小區治理的神經末梢有效覆蓋。 泉州開發區大力推行“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協同發力”機制,實施小區黨支部班子成員與業委會、監事會“雙向進入、交叉任職”。28名支部委員進入小區業委會或監事會任職,12名業委會主任由黨員擔任,實現了組織優勢與治理效能的深度融合。福龍商廈業委會主任劉芳芬同時也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平日里,除了要關心小區軟硬件設施的維護與服務提升外,還用紅色力量溫暖著小區居民。居民小林姐弟倆的生活費僅靠母親一人承擔,經濟壓力很大,獲悉情況后,劉芳芬通過小區黨支部平臺,對接小區一名熱心業主捐款資助5000元,幫助其渡過難關。每每逢年過節,積極尋求開發區相關部門支持慰問。此次助學幫扶不僅為困難家庭解了燃眉之急,更讓交叉任職的組織優勢在基層治理中落地見效。 泉州開發區充分激活小區黨員力量,選聘90名黨員擔任樓棟長,覆蓋所有樓棟,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激發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發動260多名在職黨員到小區報到,推動119名小區黨員掛鉤530多個家庭,累計解決鄰里糾紛、扶危幫困等事項270多件,形成“工作在單位、服務在小區、奉獻雙崗位”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