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執法車輛在橋上巡查 (陳起拓 攝) 泉州橋梁建筑 三項“之最” ——最高:大橋為雙塔式斜拉橋,南北各一座三柱式門形塔,塔高157.1米,約相當于3.57座泉州西塔的高度,為泉州橋梁建筑第一高度。 ——最長:大橋海上部分12.45公里,為福建跨海第一長橋,在全國的跨海大橋中長度排名第六。 ——最寬:蚶江互通至秀涂互通為雙向八車道、路基最寬41米,與浙江嘉紹大橋并列全國跨海橋梁第一寬。 四大防護保障通行安全 ——防風“金鐘罩”:4.2公里擋風屏障,保障10級風力通行。 泉州多風。為保障主橋通行能力,泉州灣大橋在主橋及兩側引橋設置4.2公里左右的擋風屏障,減小橫風對行車的影響,可保障十級以下風力的通行。 ——防震“大挪移”:引橋設減震隔支座,抗震設防達到8級。 泉州位于地震多發帶,大橋因此設計了多項減震裝置,結構抗震設防標準達到了8級,即使發生8級地震也能修復使用。其中,大橋引橋部分橋墩和梁間的支座采用雙曲面減隔震支座,這個面就像一個球面,若有地震會將梁抬高,將動能轉為勢能,以達到減震消能效果,仿若“乾坤大挪移”。 ——防撞“鐵布衫”:承臺暗藏鋼套箱,可減輕船舶碰撞損傷。 大橋南北主塔承臺各一個防撞鋼套箱,重達900噸,大小約等于4.4個標準籃球場(28米×15米),高度相當于三層樓,重量可以和300頭非洲象媲美。作為大橋主墩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隨主體結構鎮守海中,不僅是索塔承臺的施工搖籃,還可以保護大橋結構,減輕往來船舶可能對主墩碰撞造成的損害。 ——防腐“軟猬甲”:使用海工耐久混凝土,承臺暗藏保護網。 在建設中,大橋大規模使用了致密性好、耐久性好的海工耐久混凝土,這在福建省內是首次。此外,跨海部分的橋墩承臺在保護層內加裝了不銹鋼網片的保護網,有了它,承臺就像穿了一件“軟猬甲”。此外,主橋承臺底面采用外加電流陰極保護,浪濺區以下多個部位采用有機硅烷涂裝,大橋外露金屬構件采用防腐涂裝,多措并舉以抗擊海洋腐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