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扎根山區中小學 教學“接力棒”后續有人,即將迎來“第四代”教師
兒女常常與父親交流探討教學 (陳靈 攝) 翔云鎮地處南安山區,駕車從南安市區到翔云鎮區需要約1小時,再到較偏遠的村莊則需更長時間。在73歲退休教師卓瓊林的記憶里,小時候村里受教育的村民不多,因此身為教師的父親受到村民們的敬仰和愛戴。在父親的影響下,他也成為一名老師,扎根山區教學一線40載。他立于三尺講臺前辛勤耕耘的身影亦感染了兒女,他們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成為照亮山區孩子前行的航標燈,一家三代人為了教育事業奉獻出各自的青春年華。他們一家近日被評為2021年度泉州市“教育世家”。 工資微薄生活拮據 仍幫困難學生墊學費 “祖父是忠厚的農民,而父親卓振恭和叔叔都是老師,這在村里是非常令人自豪的。”卓瓊林說,父親從教28年,以校為家,甘于奉獻。1968年,20歲的他在父親的影響下走上講臺,到翔云中心小學任教。“那個年代受經濟條件限制,山區兒童的教育容易被忽視。”他回憶道,當時學生的學雜費、書本費等雖才幾毛錢,但仍有學生交不起這筆費用。 當時他一個月工資14元,父親患哮喘病需長期服藥,妻子在家務農,3個孩子仍年幼,全家的生計依賴他微薄的工資。“我們一家人睡草席,草席中間爛了個大洞,掃一掃接著睡,孩子們都穿著破衣服。”談及此,他的眼眶濕潤了。在生活極其艱辛的情況下,看到交不起學費的孩子渴望上學的眼神,他常常幫他們墊付。 改革開放后,有人建議他改行,但為了山區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他堅定地與孩子們站在一起。從教40年里,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去,全鎮13所小學里他待了6所,先后擔任科任老師、班主任、教導主任、校長。他的敬業精神及所取得的教學成績,廣受學生、家長贊譽。他所教過的學生中,有翔云第一個博士生、第一個復旦大學學生等。令他感動的是,不少學生成年后還惦記著他,年年來拜訪他。“有一次摩托車發動機壞了,偶遇的一名學生主動幫我推車上坡。還有一次深夜,突然接到一個已外出做生意的學生的電話,他說:‘老師,我非常想念您,現在回首,您當年的批評教育對我幫助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