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乘風破浪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外交部原部長、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 李肇星  很高興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參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我謹代表中國外交部和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我從小生活在中國山東沿海的一個小村莊,上初中時,宿舍就建在海灘上,漲潮時,床底下都淌著海水,落潮時就是海泥。我們這些小孩在海里游泳,在海灘上拾海貝,坐在礁石上看潮起潮落。我相信,所有在海邊長大的人都和我一樣,對大海有著很強的崇敬感和親近感。大海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是我們的精神紐帶。 今天我們聚會于此,研討“一帶一路”特別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計,對致力于發展海洋經濟與推進海上合作的海上絲路沿線國家來講,是件大好事。 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不到一年半時間已取得豐碩成果。中方的規劃和機制建設取得實質進展,在國內外成功舉辦一系列會議,絲路精神和幾大經濟合作走廊的構想深受好評,各地方、企業界、僑界、新聞界和文化學術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歐盟、東盟、上合組織、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等多個國際組織表示積極態度。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5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與沿線國家在交通基建、產業和人文等領域的一批項目取得突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有26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絲路基金順利啟動。 這些成果的取得,既緣于中國政府和各界人士積極和有效的推動,更緣于沿線國家和人民的關心、認同和參與。習近平主席1988年在福建工作的時候就提倡要搞“經濟大合唱”,因為“眾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需要朋友、需要伙伴,需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但不是中國的專利,是交響樂而不是獨奏曲,是團體操而不是獨角戲。時至今日,“一帶一路”正成為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行動。 經常有外國朋友問我,“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將兩者合在一起,“一帶”和“一路”哪個更重要、更優先?我是這樣理解的,絲綢之路自古就有陸海兩大方向,駱駝和帆船都是亞歐大陸及附近海洋商貿和文化交往的象征,陸、海絲綢之路是互補并行的關系。今天的“一帶一路”是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既然要展翅高飛,就得兩只翅膀同樣用力,“一帶”和“一路”相輔相成,同等重要。“一帶一路”一頭連接亞太經濟圈,一頭連接歐洲經濟圈,南亞和西亞是“一帶”和“一路”的交匯之地,因此陸上與海上合作必須兼顧。“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不管是沿海國家還是內陸國家,都在加強互聯互通和發展國際貿易,都有參與國際海洋合作的權利,都應該是“一帶”和“一路”的平等建設者和共同受益者。 海上絲綢之路較之陸上,有共性,也有特性;有優勢和潛力,也有難度和挑戰。要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我主張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在對接合作上下功夫。 海納百川,就是中國已經并將繼續虛心聽取沿線國家和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考慮各方合理的利益和關切。就是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不搞封閉性集團,不針對第三方,與其他區域合作倡議和機制建立合作關系,歡迎域內外國家以適當方式積極參與。未來“一帶一路”建設會涉及很多經濟和人文合作項目,歡迎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各盡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