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7月12日兩個主橋墩分別加裝重約900噸的鋼套箱 石塊拱橋 “搭積木”巧造橋難跨越大江大河 工人們不用下水,在岸上把質量上乘的松木鋸成方塊,按橋的一比一大小,將方木拼成拱架。這時,其他工友們,三三兩兩擔著石塊趕來。拼拱架的工人們拿起這些小石塊在拱架上試拼拱橋。只是試拼,不用沙漿黏合。拼湊完成后,驗收方驗收認為這一“模型”達到設計要求了,工人們的試驗就算成功了,可以實際開建。 在上世紀70年代,在泉州流行的石拱橋建造技術,說白了,就跟現在孩子們玩的積木游戲一般。 洛陽橋的造橋技術,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包括當時建起的舊金雞橋,仍采用同樣的筑基方法。到了70年代,石拱橋日益興起,在永春、德化及南安等地都有。 那個年代里,鋼筋水泥不足,石拱橋不需要動用多少機械設備,被鋸成方形的松木和許多小石塊,就能“拼”起一座橋,過程類似于做一個積木游戲。建設實橋的所有材料都拆自試拼階段,過程也幾乎相似。在岸兩邊兩頭開工,用松木搭拱架。搭完后將石塊一塊塊壘上去,待石頭拱架合龍后,下面的松木拱架就可以拆除了。 由于橋體重力分散到岸兩邊,因此拱橋對地方的氣候要求有一定要求。它雖不用鋼材水泥,但受拱形結構限制,最大跨徑超不過50米。因此,無法建造現代的跨江跨海大橋。 “拱線合龍后,橋體重力會傳到拱軸線上,分散到橋兩邊。”尤建才說,這是拱橋無需橋墩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