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花巷已無發飾店 東南網5月2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林永清 田米 文/圖)原來,城里的女人,也有不愛逛街的時候。只不過,那是百年前的事了! 《THE CITY OF SPRINGS》第四章就提到,那時在泉州街上幾乎看不到都市女性,只有很少數的老阿嬤,相反,那些在田里干活要挑東西到城里賣的農村婦女,倒是經常見到。 如今的花巷已無發飾店 英國傳教女孩安妮,對此用了“嘖嘖稱奇”來形容,顯然像她那樣在古城街道穿梭游覽的事,對于當時的中國都市女性來說,怕是有點“不符合身份”了。 泉州這座千年古城,那些有著濃厚歷史印記的古街巷,狀元街、東街、打錫街、西街、花巷……每一條街巷,都有著打動心扉的故事,而在安妮的筆下,卻別有一番風味。 □《THE CITY OF SPRINGS》 第四章譯文 泉州,街道和商店(節選) 不大清楚這個地方的輪式交通工具,只看到腳穿草鞋的苦力悄悄地走過不平的路面。城市的喧囂聲音與英國國內的街道噪音不同。我們聽到的是當地方言的喧囂,討價還價的聲音占多數。僅僅是對一些小事的討價還價的爭辯,對我們看起來應該進行友好的討論,可能現金的總和不過500文(一便士)。如果我們有時間等待,我們應該看到各方最終圓滿地結算,但是我們前方的挑夫大聲地吆喝宣告我們轎子的到來,相對于路人和扛行李者,轎子有優先通過權,但是對巡境的神像人偶卻要避讓。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的椅轎就要撞到大街上的行人,當差一點就撞上老人時我們都屏住呼吸,然后下一分鐘我們覺得幾乎要撞上一個攤位,我們的轎夫不計后果地跑步上前,不斷地喊著,“朗一賴賴賴!” (閩南語:“人來了,人來了,人來了!”),幸好都是有驚無險。我們只記得有一次,我們的椅轎有點重地與一個匆匆過客撞了滿懷。 都市女性,除了少數很老的人,街上幾乎看不到城市婦女,讓人嘖嘖稱奇;但家住農村在田里干活的婦女,經常在泉州街頭可以看到。這些婦女形成一個群體,有較多的自由,他們放開天足,就像男人在田間地頭干活,種植水稻等工作,挑擔出入城市。他們生活艱苦,穩扎的步態,健康開闊的面龐,日曬雨淋造就紅黑的膚色,與之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楚楚可憐、蹣跚步態、足不出戶的城市姐妹不健康的膚色。 街道兩邊的店鋪都令人充滿興趣。也許應該要叫攤位才對吧,大部分算不上商店。早上門板取下時,店主拿出各種支架和木板,從而增加了商品陳列的位置。然后,還要把沉重的木制招牌放在顯眼的地方。所有這一切都嚴重侵犯已經十分有限的街道空間。 有一些街道是專營同一類商品的商店。走進那狹窄只能沿著墻根而立的街道,這里每家店鋪賣的除了筆還是筆,全都是筆。紫貂的或兔子的毛發,固定在一個竹筒上,用小綹的毛做成中國的毛筆。泉州是座有文化的城市,因此筆備受歡迎。 這里是花巷,這里每家店鋪展示的都是女性用的金銀掐絲和絲綢人造花發飾。另一條街專賣男人的鞋。這些鞋子,與無處不在紅色圓頭的“碗帽”,是泉州兩個特殊的出口商品。 稍遠一點的街道較寬,我們發現,除碗、茶杯等外,無非都是賣陶器和瓷器的店。他們的貨物擺到街上,沒關系,中間還有一條清晰的通道,都有遵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