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廈漳城市聯盟路南安石井鎮促進樞紐互通 (林勁峰 蔡紫旻 駱雅莉 攝) 分析 多因素交疊沖擊 道路客運量逐年萎縮 “新車站的經歷其實是很多客運企業的縮影。”新車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受動車組的強有力挑戰,公路客車運輸的客流銳減。加上網約車的出現、私家車的增多、區域公交化,多種因素交疊沖擊公路客運,使得乘坐客車的旅客量連年下降。 2009年4月,福廈鐵路開通,打破了公路客運一家獨大的局面,公路客運的中途客流下滑了許多。2010年4月,泉州火車站正式運行,動車改變了泉州整個中長途交通方式。2011年開始,福建各地相繼開通動車組,福州、廈門、莆田等地的大量公路客源被帶走。2012年龍廈高鐵開通,又一次沖擊公路客運。之后廈深鐵路、向莆鐵路相繼開通,打通福建、上海、浙江、廣東、江西五地快速通道,長途客車客流受到嚴重沖擊。 記者了解到,泉州火車站運行10年來,從一開始只有30多趟次列車、發送2000多名乘客,發展到目前每天230多趟次列車、日均發送旅客兩三萬人,最高峰時更是達到4萬多人。 “網約車、私家車也分走了不少客流。”該負責人說,私家車數量迅猛增加,網約車逐漸興起,城際間交通出行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汽車運輸市場不斷走下坡路,不少客運企業采取縮減班線等方式謀求轉型。“另一個原因是短途客運實現公交化。”該負責人說,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公交得到不斷發展,公交不斷增多,短途客運班線越來越少。“道路客運從最初的主角慢慢變成了配角,這種情況不只在泉州出現,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