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9日訊(本網記者 陳詩婷 實習生 汪梓裕)陳金通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白瓷,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披著如玉般的光澤。和這些藝術品一起生活了三十年,陳金通說,自己這輩子是離不開它們了。 1973年,陳金通出生于“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脫下戎裝,陳金通回鄉拜師學藝,在步入社會后和團隊不斷創新,潛心研發,捧出的白瓷驚艷世界。如今,他還在白瓷技藝這條道路上探索著,致力于創造更多的價值。 “我做事是沒有‘將就’兩個字的,要做就只能做到最好。” 退伍歸來,再續前緣 年幼時,陳金通常在附近駐地看到英姿颯爽的軍人來來往往,從此向往那身軍裝。 1990年,還在讀高中的陳金通便瞞著班主任報名參軍。哥哥是警察,外祖父是地下交通員,更是當地的“五老”(即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陳金通很快通過政審,將戎裝穿到身上。 “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也管不過來,所以就養成了隨意散漫的習慣,不會很專注細節上的東西。”但是到了部隊里,一切大不相同,所有事情都規規矩矩,有板有眼。軍中鐵令如山,在部隊的嚴格要求下,陳金通一改往日的習慣,開始注重每個細節。這三年,他的意志也被錘煉得如鋼鐵般頑強。 軍旅生活結束,陳金通回到了家鄉德化。那時候的他已經徹頭徹尾地完成了轉變,對此母親頗為滿意。“當時母親就說,還是部隊調教得好。” 談到母親,陳金通回憶起了小時候。小時候陳金通家中貧苦,到他出生的時候,連他在內已經有三個小孩。為了多賺些錢來維持生計,母親常常背著陳金通到瓷廠里去做工。 從那時起,陳金通便與瓷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來慢慢長大,陳金通開始到學校里去上學。上學時他也常跑到瓷廠里去,拾起那些廢棄的、被別人當作次品丟掉的陶器,拿回家去當玩具、當擺設,不亦樂乎。 退伍后,陳金通的父親給他指出了一條道路——學雕塑。一拍即合,陳金通隨父親出發,前去尋找德化的“瓷界泰斗”邱雙炯拜師學藝。 拜師時,陳金通已經21歲了。邱雙炯認為,當學徒應該是從小抓起,特別是走陶瓷技藝這條路的,陳金通的年齡還是偏大了。“松樹長大了,就折不彎了。” 但陳金通的父親不放棄,他告訴邱雙炯,陳金通在部隊里待過,希望給他一個機會。也許是看準了他身上踏實肯干的品質,邱雙炯將他收入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