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霖在感德茶館泡茶。泉州高速供圖 鐵觀音是感德鎮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隨著近幾年社會的發展,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鎮上真正在制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如何把這些珍貴的天然茶葉轉化成農民可增收創富的經濟作物呢?劉育霖立足本職崗位,與所站同事一起通過泉州高速平臺開展茶文化宣傳。在他看來,要講好茶故事,首先要學會制茶。于是他積極助力感德所與當地村民溝通共建茶山事宜,在安溪感德所后山上租種了一小塊茶山,開始嘗試所站自己種茶制茶。 但他很快發現“單打獨斗”式制茶并不足以推動茶產業的發展,于是,他主動參與感德所站內的“鐵觀音制茶體驗館”的建設,打造了一個集種茶、制茶、品鑒為一體的茶文化交流展示基地。在這一過程中,劉育霖將本職工作與茶文化相結合,以匠心精神助力特色所站的發展,也實現了個人成長,讓茶文化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越走越遠。 有了鐵觀音制茶體驗館,劉育霖時常會和茶農、制茶能手切磋茶藝,比茶論茶,經驗交流,組織技術攻關。以一種別開生面、生動有趣的交流方式,通過交流、研討、傳承、提高,讓安溪鐵觀音傳統制茶工藝沿著高速公路傳播得更廣、更遠。 鐵觀音的制作,需要歷經三大工序,十大階段,三十六小時,劉育霖認為,人生當如鐵觀音,需經得起搖,經得起炒,經得起揉,經此苦澀去,才能芳香顯、音韻明。身為一名高速人,更應該勤勉篤行,以奮斗者的姿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追逐青春之夢。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