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4日報道(本網記者 謝玉妹 實習生 俞周一杰 /文 杜志鑫/視頻)成長路上沒有引路人,可她就像石縫里的三角梅,在峭壁上倔強生長,直至迎來自己的花期。她就是張翠萍,一位從海濱小鎮走出的“惠安女”,如今在日本一家享譽亞洲的頂尖律所中,作為該所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國籍合伙人,綻放著屬于自己的光芒。 張翠萍在家鄉接受采訪。林杰 攝 沖破枷鎖 突圍求學 1977年,張翠萍出生于惠安縣崇武鎮,一座以石雕聞名的海濱古鎮。童年時,半島咸濕的海風交織著叮叮當當的雕鑿聲,成為記憶深處家鄉獨特的氣息。“惠安的女人們都不怕辛苦。在我的記憶里,女人們下地種田、操持家務,樣樣在行。”耳濡目染下,張翠萍早已將堅韌實干的“惠女基因”融入她的血液中,鑄就了“不服輸”的拼搏底色。 和閩南許多傳統家庭一樣,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孩子,張翠萍的人生早就被預設好:完成中專學業、工作、成家。然而從小喜歡學習和思考、成績優異的她卻不甘心將自己埋沒在一眼看到頭的人生中。 “我從小就喜歡思考,特別是喜歡學語言。以前周邊都是講閩南話,我就通過聽收音機、看電視,不斷練習普通話,沒人跟我講,我經常就對著雞鴨狗講,也不在乎別人怎么看。”小小年紀,張翠萍成為親戚們眼中特立獨行的“怪孩子”。記得有一次,正在看新聞的父親,隨手指著領導人身邊的翻譯對她說:“你以后也可以像她一樣哦。”這句無心的寄語像一顆種子播撒在張翠萍心中,并逐漸生根發芽。 為了夢想,張翠萍努力抓住機會,全力以赴學習,從小學到初中,成績在學校都是數一數二。“但我父母還是不支持我上高中。”雖然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張翠萍還是憑借優異的成績,為自己爭取到了繼續求學的機會。高考填志愿時,正是大學招生并軌制試行啟動之時,盡管是文科班數一數二的尖子生,在一年學費數千元的綜合性大學法律專業和一年學費數百元的外語院校外語專業之間,張翠萍出于學費的考量選擇了后者,開啟了日本文學專業的學習。 “僅僅沖著便宜的學費、‘重點大學’四個字以及日語系每年僅在福建招兩個名額的‘稀缺性’就這樣懵懵懂懂地上了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初入大學校園,作為縣外語類文科狀元的張翠萍得知自己的分數本能夠報考更好的學校和專業,心中不禁泛起陣陣酸澀,更有與法律人夢想擦肩而過的遺憾和不甘。然而,作為一個披荊斬棘的趕路人,張翠萍很快將所有的委屈都積蓄成奮發向上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