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中文化經濟協會副會長帕迪·塔那普拉(右一)在圓桌會議上發言 東南網2月13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麗娟 謝向明 文/圖)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未來互聯互通、經濟合作方面,有哪些可為的空間? 昨天下午2時起,三場圓桌會議繼續舉行,延續前天的模式,分成3個議題同時展開討論。會場上,各方來賓觀點碰撞,談到精彩處,還有嘉賓趕緊拍下PPT留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玉主認為,超越傳統的自由貿易思維,構筑新的區域合作模式,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 在第三圓桌會議現場,天津聚龍集團黨委副書記孫衛軍,還用蜜蜂生存法則,勉勵今后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作為東道主,泉州政府部門及大學的學者們,也分享了新時期泉州如何借助“僑”的資源,來建設海絲先行區。 【互聯互通】 參與周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條件逐漸成熟 昨天會上,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陳曉星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離不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同樣離不開鐵路的帶動與引領。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以鐵路為紐帶,搭建各國溝通交流的橋梁,實現區域內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交流融合,將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將會樹立區域經濟合作、互促共贏、共同發展的典范。 陳曉星介紹,形象上而言,“一帶一路”,像兩條巨大的珍珠項鏈。沿線每個國家、每個港口,都像是上面的珍珠和寶石,要想熠熠生輝,港口一定要和鐵路連通,將貨物集散出去,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說,鐵路和港口就是城市的孿生兄弟,不可缺少。 而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循序推進,中國以鐵路“走出去”為平臺,參與周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各種條件逐漸成熟。但是,中國鐵路“走出去”如何邁出第一步,如何走得穩、走得順,還需要國家、金融機構、龍頭企業的協作配合,需要從多方面去努力實踐。 泰嘉賓建議建克拉運河:一旦建成將成重要通道 泰中文化經濟協會副會長帕迪·塔那普拉,則說得更為具體。他的發言主題與開發克拉運河有關。他介紹,克拉運河是另一條和馬六甲海峽鄰近的運河,未來,一旦建成,將成為海絲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非常重要的通道。 他說,根據不完全統計,馬六甲海峽非常擁擠,運載量非常高,是蘇伊士運河的6倍。2009年,曾統計過,每年有7萬多艘船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預計到2020年,總的船只將超14萬艘,達到最大程度的負載量。 在他看來,目前從中國不同港口出來的貨物,很多經過馬六甲。克拉運河,可以給印尼帶來很大的好處。因為,馬六甲海峽的入口,也是克拉運河的入口,可以造福沿岸東盟各國,在新海絲建設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迪的說法,引用了很多PPT及國外的研究數據,引起會場很多人的關注。與會嘉賓都認為,此次海絲國際研討會作為一個平臺,應該更好地利用起來,在會后進一步研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