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語錄】 “海”不是天塹,是“紐帶”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主任謝必震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的“共同營造”。“海”不是天塹,不是屏障;“海”是“紐帶”,是“橋梁”,是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通道,通過“海”去連接世界,去探索未來。 編制海絲特色文化產業規劃 ——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 建議在國務院的統一協調下,建立七省聯動機制,編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從戰略和實踐兩個層面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和節點城市的特色文化產業。 提高合作向心力 ——南部非洲華僑華人工商聯合總會會長莊斌官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對中國的經濟改革、產業升級創新、資源有效配置產生強大推力,同時,人才、技術、資金等交流都將得到更大拓展,而且將帶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繁榮,也將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合作向心力,實現真正的互惠互利共贏的局面。 【會場花絮】 俄羅斯主持人講流利中文 第一次來泉曾網上查攻略 昨天下午,圓桌會議(3)現場,主持人俄羅斯高等經濟研究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亞歷山大·盧金,一口流利的中文,讓現場很多人甚是驚訝。 盧金是中國的老朋友了,常來中國,對中國歷史和宗教文化很感興趣。不過,雖然走遍國內好多地方,卻是第一次來泉州。抵達泉州前,他特地上網查了很多資料,知道泉州有著名的摩尼教、景教、媽祖信仰等。10日抵達那天,他特地讓工作人員,一口氣帶他去逛了晉江草庵、天后宮、開元寺、海交館、洛陽橋等好幾個地方。 盧金還特地向海都記者打聽《泉州宗教石刻》這本書。他說,這次行程太趕,沒機會多參觀一些地方,“有時間,一定得再來泉州一趟”。 華大志愿者 圍堵校長合影 昨天下午,圓桌會議休會期間,10多位志愿者涌了過來,有的志愿者還把遠處的同學都喊了過來,大家神情激動。原來,他們都是華僑大學英語系的學生,專程來當翻譯的。得知華大校長賈益民也來參會,大家都希望能夠和校長說上兩句話。 一下子被熱情的粉絲包圍,賈益民樂意地和他們合了影。 據介紹,這次大會共安排了91名志愿者,來自華大的一共有65名,分散在會議的各個角落。每天,志愿者們清晨五六點就來到會場,一直忙到晚上12點多才結束。 昨天,在接受海都記者采訪時,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還表示,2013年,泰國上議院議長尼空博士被聘為華大榮譽教授時,曾邀約華僑大學到泰國辦一所分校,目前這一事項正在進行當中,他們已將華大建泰國分校這一事宜,上報給國家相關部門,等待批復。 |
- 2015-02-12各方矚目 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
- 2015-02-12“海上絲綢之路:價值理念與時代內涵”引發關注
- 2015-02-12近30名國內外專家熱議“海絲”合作共贏
- 2015-02-12“抓住發展新機遇,拓展合作新空間”圓桌會議舉行
- 2015-02-12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泉州阿拉伯人后裔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