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塔防滲漏工程 年底或完工●追蹤 東西雙塔“身高”有玄機 塔高以第一層外圍周長為比例 清康熙年間曾重塑21尊浮雕  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西塔旁邊沒有高層建筑,一片寧靜。(陳世哲 攝) ■早報記者 張素萍 近八百年來,東西塔經受多次颶風、地震的摧撼,仍巍巍矗立至今,令人嘆為觀止的同時,也留下不少未解之謎。您知道嗎,東西塔上的浮雕并非均為宋代遺留下來的,其中有21尊浮雕曾在清康熙年間重塑過;您知道嗎,看似尋常的雙塔身高,背后竟藏著“以塔身的周長作為塔身高度的比例標準”的玄機;民間還有傳說,風水欠缺之地建塔可抵一座山,當年建東西塔是為刺破永春這一“漁網”,為“網”下的古城“鯉魚”撐起一片生天。 【民間傳說】 建東西塔 是為刺破永春這一“漁網”? 東西塔的興建緣由和過程,有很多故事和傳說。傳說中泉州的知名古塔,大多都帶有俗世生活的烙印。 塔因其高聳挺拔的形象,使堪輿家認為在風水欠缺之地興建,作用可抵一座山。“泉州地區早有建塔補風水的做法,建東西塔是為刺破‘漁網’放出‘鯉魚’……”這是《泉州師范學院學報》曾刊載過的文章《泉州古塔的人文價值》中記載的。 傳說泉州古城形似鯉魚,東門如魚嘴,而東湖如珠,形成“鯉魚吐珠躍龍門”的地理佳構,美中不足的是,距此百里之遙的永春桃城卻像張大漁網,兜頭朝鯉魚蓋下。為了放出這條高躍的“鯉魚”,府州郡縣想出修建兩座沖天的高塔、以“刺破”這張惱人漁網。就這樣,東西塔分別聳立在開元寺兩側,為“網”下的“鯉魚”撐起了一片生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