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青陽冶鐵遺址 國內首個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 安溪青陽冶鐵遺址(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供圖)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作了《2019—2020年度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的發掘和初步研究》的報告。去年8月至9月,在國家文物局的統籌下,多家單位組織調查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為代表的泉州地區冶鐵遺址,目前已發現下草埔、墩仔礦尾、后爐、上場、壩頭等8處冶鐵遺址。其中,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國內首個科學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碳14年代測定和陶瓷類型學研究表明,其生產集中于宋元時期。通過金相分析發現,這里有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可生產塊煉鐵、生鐵和鋼,同時出現了獨特的板結層的冶煉處理技術,就地掩埋處理冶煉垃圾。當時這里生產的鐵產品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1966年,下草埔遺址被發現于安溪縣尚卿鄉青洋村南的梯田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至今尚殘存幾十個古礦井。此次考古發掘時,考古隊在下草埔1區內發現系列重要遺跡,包括石堆、池塘、護坡、爐、房址、地面、小丘及眾多板結層,出土錢幣、金屬器、建筑構件、陶器、瓷器等遺物,不少出土物等級頗高。 考古發現,安溪、泉州冶鐵具有完整的生產鏈條。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查找歷史文獻、文物資料數據以及現場調查走訪來看,宋元時期的冶鐵遺址以安溪縣分布最為密集,分布于湖頭、尚卿、長坑、祥華、劍斗、福前、感德、潘田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安溪冶鐵制品可分做熟鐵(塊煉鐵)和生鐵、自然鋼,除一部分安溪縣內自銷外,其余的除了銷往臨近地區外,大部分“興販入海”“遠販藩國”,通過泉州源源不斷銷往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而用生鐵鑄造的鍋、釜是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為海外所購置。打造釜鍋用于對外貿易,是宋代冶鐵的一項主要內容。 沈睿文介紹,根據已挖掘出的遺跡及遺物判斷,除了冶煉,這些遺址還間接用于煉銀。安溪冶銀、冶鐵遺址遍及湖頭五閬山周圍七個鄉鎮,離下草埔冶鐵遺址不遠的尚卿福林銀場系宋代冶銀殘存,遺址范圍很大,其地有“上官廳”“下官廳”的地名專稱,是一處官辦的銀場。彼時,貫穿其中的陸路、水路運輸系統,將區域內外密切聯結,呈現為高度一體化的鄉村腹地手工業體系和海港經濟體的空間布局和整體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