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上看風景 質量為本 不斷創新解決多個難題 大橋地處沿海高速風帶,風速大、風況復雜,最大潮差達6.92米。項目全長26.7公里,海上長度達12.45公里。全橋總計混凝土108萬立方,各類鋼材20.7萬噸,路基土石方534.8萬方,樁基2642根,墩柱1221個,承臺472個。 自然環境惡劣、氣候復雜,工程規模大、海上工程量大,施工戰線長、組織難度大,成為大橋建設必須面臨的大難題。而解決難題的關鍵就在于創新。 據泉州灣大橋設計負責人宋暉介紹,泉州灣大橋在建設過程中,有了許多“第一次”。大橋在主橋主梁采用了國內首創的干拼組合梁的結構型式,取消高空現澆作業,大大縮短現場作業時間,降低了抗臺風風險。大橋海上互通采用大寬度變截面大噸位移動模架施工,最大寬度為31.6米、一次澆筑混凝土1616立方米,澆筑重量達4200噸。“這個裝備研發出來后,在橋上首次使用,對今后海上互通施工具有示范意義。”宋暉告訴記者,主橋主梁橋面板在保證縱向預應力的前提下,在鋼梁上部安裝反拱桁架,通過張拉反拱架頂部的千斤頂獲取橫向預應力,該施工方法首次在國內橋梁應用。 為克服海洋環境對鋼筋混凝土及鋼結構的強腐蝕性,大橋還首次在福建省內大規模使用致密性好、耐久性好的海工混凝土。跨海部分的橋墩承臺在保護層內加裝了不銹鋼網片的保護網,有了它,承臺就像穿了一件“軟猬甲”。此外,主橋承臺底面采用外加電流陰極保護,浪濺區以下多個部位采用有機硅烷涂裝,大橋外露金屬構件采用防腐涂裝,多措并舉以抗擊海洋腐蝕環境。 此外,大橋上4.2公里的擋風屏障將有力的保障10級風力通行,橋上設計了多項減震裝置,結構抗震設防標準達到了8級。南北主塔承臺各一個防撞鋼套箱,可減輕船舶碰撞損傷。 “這些在行業內具有示范意義,也是為了達到100年的壽命”全體橋梁參建人員的不斷創新,讓泉州灣大橋從藍圖到現實,再次詮釋了“泉州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