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名山藏至寶 祈風國典禱通航 山上的石刻 記者見聞 名山多古跡 78方石刻記錄歷史 南安市豐州鎮,晉江中游金溪北岸,距離泉州城區7公里的所在,九日山祈風石刻在一片蒼翠山色的掩映下,更添了幾分書卷氣和滄桑感。3月13日上午,記者一行驅車來到以“山中無石不刻字”著稱的九日山。 正是早春時節,山腳下的延福寺旁,嫣紅的木棉花綴滿枝頭。穿過寺廟,徐步而上,綠樹成蔭,鳥鳴陣陣,山中“山、寺、溪、橋”交相輝映,一步一景。在泉州,九日山古跡遍布婦孺皆知,無論是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拘那羅陀譯經之處,還是宋代祈風石刻群和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所留摩崖題刻,抑或是秦君亭、姜相臺等“三十六奇”遺景,都寫滿了歷史的厚重。 眾多石刻群中,以現存的78方宋代以來的石刻最為珍貴,其中有10方12—13世紀的祈風石刻,是世界僅存的為往來商舶祈求順風和平安的文字記錄。 “你看,這就相當于那個時代的官方微博,雖然文字不長,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新聞五要素’很齊全。”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長胡家其指著其中一方石刻風趣地介紹,這是全山現存最早的祈風石刻,也是珍貴的書法藝術資料。記錄的是南宋孝宗淳熙元年,泉州市舶司虞仲房率領眾幕僚到延福寺側的通遠王祠舉行祈風典禮。 在胡家其的講解下,一方方石刻的歷史生動了起來:“舟舶遮江,旗幡蔽日,香煙繚繞,鼓樂喧天”是祈風儀典進行時的盛景;“彝典云何哉”是對國運維艱、朝局風雨縹緲時的感慨……每一方石刻,都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檔案,記錄了宋代海洋貿易與季風的周期性等歷史信息,彌足珍貴。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