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 敬祭海神求賜風 祝禱商舶揚帆通航 那么,為何選在九日山祈風?答案與泉州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分不開。 回撥時針數百年,九日山前的梁安港古渡,一江晉水浩蕩東去,波通外海。早在南朝,這里就是著名良港,是泉州最早的對外交通港口之一,一艘艘海船從這里揚帆起航,遠涉重洋。彼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乘船至此,在九日山譯經三載,為這一方異水奇山平添一抹瑰麗。 隨著古刺桐港日漸興盛,宋代泉州出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海外貿易成為國家的重要財源。1087年,福建提舉市舶司在泉州設立,管理進出口船舶,實行“抽解”“博買”等職責,治理港口的同時,招徠、接待、管理外商。 “當時只能憑風遠洋,中外商船,夏御東南風而來,冬乘西北風出海。官府為迎送蕃商首領,鼓勵來泉貿易,每年舉行祈風祭典,敬祭海神,向通遠王祈求賜風。”在胡家其的講述下,一幅官方祈風祭典的歷史畫卷漸漸展開—— 九日山下,通遠王廟,檀香繚繞,鼓樂齊喧;晉江江面,中外商船,舳艫相銜,帆篷如云。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盛衣畢至,祭壇上陳列羊、豬、酒等祭品,眾官上香,奏迎神曲,宣讀祈風文,向海神通遠王祈求賜風,讓商舶往返暢行。儀式非常隆重,待禮成后,參與者在延福寺宴飲,乘興登游九日山,再將祈風的經過鐫刻于山中巖壁間,留下不朽的記錄。 往事越千年。如今,這些凝固古老海神信仰的祈風石刻,是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城市記憶,也是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管理制度的縮影,還是古代世界文明通過海洋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它所承載的開放包容、和諧共贏理念,為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寶貴借鑒。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